短評 影展

2002金馬影展小記(2)

重貼2002年金馬影展小記。

(原文寫於2002/11/23-2002/12/04)

11/4

Cwal - 狂奔歲月 (1996) [5/10]
導演:Krzysztof Zanussi

本片的故事是關於一位男孩,他生活在1950年代共黨統治的波蘭,因為父親滯留英國未歸,留下的一家人被標成了黑五類,母親為了男孩能夠好好的上學讀書,於是將他送往華沙和姑姑一起住。在大城市裏男孩發現他為了上學必需要假稱自己為孤兒,而且姑姑竟然還有兩種不同的身份。男孩在他姑姑身上看見了和他遠本相信的正直誠實完全不同的生活態度,一個人必需要說謊玩弄體制、遊走在法律和世俗的邊緣、去討好迎合別人,以讓自己活的自在。男孩的價值觀開始逐漸混亂。但其實姑姑這個角色是個在共產社會的荒謬制度下,努力活出自己的一個人,她和朋友組成了一個政治極不正確的馬術社團,但靠著和大官打關係,和玩弄一堆政治宣傳口號,竟然也讓他們可以騎馬加入紀念日遊行隊伍的行列中。

這是一部輕鬆感性,同時也嘲諷共產社會的兒童成長故事,我喜歡這部片把對共產社會的批判輕巧地融入主角的生活之中,描寫了成人世界的黑白混淆,男孩面對這些事情的困惑,其實這種情形不只是在當年的共產社會才會發生,換到今日的台灣不也可能是換另一種方式嗎?

另外姑姑的角色相當地耀眼,她無奈地嘲諷著制度的荒謬,但同時又以大而化之的態度遊戲人間,讓自己活的盡興而精彩,儘管事情總是有高有底,有好有壞。完全不同於傳統政治批判電影中受盡滄桑的淒苦女性。

最後我覺得這部片的問題在於,它並沒有真的要講什麼故事,電影到最後也沒有真正的衝突或高潮,太過平鋪直述,結束的也過於突然。尤其是導演親自帶一干演員在鏡頭前謝幕的怪奇結尾,真是不知該說什麼才好。感覺像是贊努西嘮嘮叨叨地回憶他童年的往事,時間流過,故事就結束了。是一個有趣的小品電影,但並沒有太多份量,尤其是這種題材的電影似乎出現過太多次了。

Le Fils - 兒子 (2002) [9/10]
導演:Jean-Pierre Dradenne/Luc Dardenne

寫在另外一篇

11/8

Russkij Kovcheg-創世紀 (2002) [8/10]
導演:Alexandre Sokourov

完全不知道部片的劇情,也不知道它會90分鐘一鏡到底,但心理已經有了準備,這該是一場很不一樣的電影之旅。

電影開始於一個擬似第一人稱觀點的鏡頭,和不知身份為何的旁白,他在幽暗的長廊和樓梯中穿梭,如隱形人一般地跟隨著一群身著18世紀服飾的俄國軍官和貴婦趕赴一個未知的場合,像是突然來到十八世紀的時空旅行,之後他遇見了一個似乎和他一樣莫名地來到這個時空的人,他自稱是來自歐洲曾擔任過外交官,對於這座沙皇所建造的宮殿充滿了好奇和評論。於是這兩個來自不同時代的旅者就在這巨大的宮殿中展開了90分鐘的穿梭,一個房間接著一個房間,一個長廊接著一個長廊,看盡了展覽其中許多著名的歐洲繪畫,見著了發生在此地各種不同時代的事件。他們有時像隱形人似地尾隨在不知情的人們身邊,但有時又能和遇見的人們談話跳舞。這座宮殿承載了俄國的歷史,但也顯現出橫跨歐亞這麼一大塊的國度和西方歐洲文明之間的複雜情結,這兩位帶領觀眾的主人翁,一位只聞其聲的俄國人,和一位歐洲人,對於這趟時空之旅似有不同的心情,最後在一場盛大的舞會之後,一切過去的歷史榮光和輝煌好像隨著散場的賓客如流水一般地消逝,兩人也就此分道揚鑣,外交官迷戀這美好的舊時代決定留下來,而我們的主人翁則繼續邁向不可知的未來。

我不懂電影其中的歷史文化意義,但就其90分鐘一鏡到底的瞠目結舌就令人十分驚異,鏡頭遊移在這座神秘的宮殿,像是一個小小的宇宙,每穿過一道門就有另一個世界,而兩位旅者的移動看似隨性,眼光也如同幽魂一般穿梭在各個不同的畫作和人物表情上,但這背後是有多少的精密計算和細心排演幾乎是難以衡量,尤其是其中許多場景十分的盛大,人數眾多,鏡頭在每一個時刻都能捕捉住細膩無比的細節,真是了不起的場面調度。隨著鏡頭移動的快慢和演員的演出,營造出如極為迷人的節奏,也呈現出許多難以言喻的時刻。像是跟著飄浮在空中,空氣中瀰漫著時光的氣味,不可知的力量拉動著我們的眼睛,去感受著這抽像而深沈的情緒。導演在最後花了很長的時間來拍攝一場盛大的舞會,向舊日文化的富麗堂皇致上最深的敬意與感懷,然後舞會結束,賓客們緩慢地離開會場,鏡頭跟著他們,時間如水流一般緩慢地流動,昔日的時代也已經是遙遠的過往。這結尾十分地震攝人心。

電影散場後翻閱金馬搶鮮報,才知道原來這部電影的場景是在十八世紀沙皇建成的艾爾米塔其宮殿,現為世界第三大博物館,這部電影也是為了這棟美術館而拍攝。但這也是導演的夢想,為了這棟充滿歷史與文化的宮殿,以他驚人的影像去呈現關於俄國過去傳統藝術文化的各種思緒。

若要說我有什麼不滿的話,就是裏面有太多我看不懂的內容,電影本質上也依附在這座宮殿上,感覺好像許多可能性受到了限制。不過這本來就是一部許多部份都超出我理解的電影,也不能再多說些什麼了。

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 - 搖滾芭比 (2000) [7/10]
導演:John Gameron Mitchell

迷人的Hedwig,動人的搖滾樂
就在我眼前的大銀幕上擺弄著姿態
但散場之後 我還是得穿梭在吵鬧無比的西門町
每天還是得忍受著紅綠燈和塞車之苦騎車上下班
隔著一片廣大的太平洋,雖然西洋音樂行銷全世界
但畢竟兩邊過著不同的生活 懷抱著不同的價值觀
相同的音樂也不會是完全一樣

Hedwig為了和愛人結婚,飽受失敗的變性手術之苦
留下了憤怒的一英吋 遠赴新世界過新生活
但愛情不長久 被拋棄的她決定化上濃妝 戴上金髮
化身為搖滾舞台上的女皇
但她的內心深處永遠傷痛著有個不被人接受的正面
她唱著 愛是被割裂所感到的痛
愛是永遠無法結合的渴望 這聽來多麼的動人 又多麼的感傷
然後她唱著狂風襲捲著邪惡的小鎮 好無奈 又迷離
最後她唱著午夜的收音機 搖滾樂是她心靈最後的避風港
是所有無法適應社會的人的歸向
好感人

但就和她臉上的妝扮一樣 我還是不知道她在想些什麼
她在意的當然不會只是那一英吋吧?雖然她花了不少的時間在強調它
她在憤怒著什麼?憤怒所有人對她不公?
還是愛的人都離她遠去?
是憤怒著她自己的犧牲?還是憤怒著別人無法接受她?
生活當然有太多的不滿 太多的憤怒需要宣洩
或許追根究底 還不都是因為自己的孤獨
Hedwig最後卸下了她的妝扮 依然沒說什麼
可能很多事情是無法言傳的 很抱歉我沒法一起分享她的憤怒
雖然我也有自己的憤怒

我想是因為這場電影太像一場華麗的歌舞秀 92分鐘的MTV大會串
她唱著 古早古早以前 這世界所有人都是兩兩相連
有男男 女女 和 男女 三種型態 直到天神將我們一分為二
從此我們都因身上的痛楚而渴望尋找另一個人
(我想到聖經上的另一個典故 也是神讓人類開始說著不同的語言)
Hedwig唱道:這就是愛的起源
我想起許久以前的一部電影
女主角快樂的說道 如果我們尋找另一半只侷限在某一性別
那不就浪費了一半的機會了嗎?
好快樂 好唯美 好幸福 天真得完全不像是真理

我不相信這樣的沈溺和信仰
大概是我從沒感受過相信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的那個年代
愛與和平的口號總是因為世界充滿了仇恨與戰爭
我想我需要的是屬於我自己的真理

無論如何還是感謝美好的音樂帶給我愉快的92分鐘
也希望Hedwig和所有社會適應不良者有天都能夠不再憤怒

過境 (2002) [1/10]
導演:楊力洲

侯麥數位革命 (2001) [1/10]

許多人好像對<過境>評價都不錯,雖然大家共同的感覺都是說得不夠多,可是我還是看不出個所以然。(聞天祥在選片座談中也說過同樣的話,那時我應該有所警覺的)

這部片到底和一般電視上播放的電影幕後花絮有何不同呢?
1.公家機關會對電影拍攝有所阻撓
2.拍攝過程有很多的不愉快
3.特效人員不再是神乎其技 還會出手打人
4.很有多拍不出來的無奈(真的是拍不出來啊)
其他大概沒什麼兩樣 剪接也剪的亂七八糟。這種拿DV亂拍一通,又找不出主題,敏感議題沒法拍,又拍不成商品宣傳廣告,沒法發行不也是活該?

拿颱風過境來當做本片的象徵也牽強過頭了,我看這部片唯一可以讓人拿出來說的,就是死人會爬起來吃飯哦!

對比之下,侯麥數位革命雖然規規矩矩讓人昏昏欲睡,但至少條理分明,不會有看到一半不知道影片要說什麼之感。但真的也沒有說什麼東西....

Invincible-納粹製造 (2001) [6/10]
導演:Werner Herzog

我不知道為什麼這部片要用英語拍攝?難道是為了要成全Tim Roth的演出?這讓我想到很多故事發生在歐洲,但全部用英語發音的好萊塢片,當然這些片的好壞不一,但總
讓人覺得打了點折扣。

這部片開頭一大段也顯得通俗平淡,標準的鄉下人到大都市打拚的勵志片,還有些童話的味道: 主角背起行囊快樂地上路,沿路遇見的人們都快樂的和他打招呼。當然他到了大城市會遇見壞心的老闆,和美麗的女人....諸如此類。不過故事到了這裏開始有了不同的氣氛,焦點沒有放在鄉巴佬到大城市的生活體驗,反而是放在舞台上,他必需隱藏猶太人的身份,假扮自己為金髮亞利安人英雄,表演大力士秀,導演用音樂和鏡頭,把主角的表演拍成充滿寓意和悲壯的時代像徵。自此電影超現實的一面才開始展現出來。

其實這故事可以拍的很好,充滿戲劇性和深度。主角一開始思索上帝給他的力氣到底有何意義,他為了追尋他天賦職責而離開家鄉,卻發現他必需要偽裝自己去取悅他人,後來他決定在舞台上脫下他的金髮,以猶太人的力士身份演出,這當然激怒了台下一堆納粹軍官,卻贏得了猶太人鄉親的心,他進而被捧成英雄,到最後他甚至去反抗他的老闆,但意外的發現,他的老闆也是一個猶太人。在反猶太的德國社會中,他們代表了兩種相反的生存之道,被命運擺弄而必需互相對抗。

就在劇團老闆因身份洩露被捕之後,主角發現事情並不如他原本想的單純,他將這一切視為上帝給他的預兆,並預見了不久之後的納粹大屠殺。他認為所有的猶太人應該化
身成為力士,才能對抗未來的災難。可是在他回鄉後不久就身患重病,壯志未酬而去世。

我將之視為主角對於時代與社會的體驗與頓悟,舞台象徵性地代表了兩個族群和真假虛實的的對立,亞利安人崇拜著虛假的英雄,主角卻想成為真正的猶太英雄,而他的偽
裝也隱喻了他的老闆,另一種猶太人生存的方式。舞台就是現實社會的縮影,而舞台上的一切都是虛假幻象。主角身在風暴中心,他看見了這一切,就像上帝給他的指引一
般。但勇敢對抗的力士和偽裝自己的猶太商人都宿命地死去,至此這部電影成為一部充滿意象的寓言故事。

最大的問題是片中除了Tim Roth演出的劇團老闆之外,其他主要角色都是非職業演員,演出極為生澀平淡,沒法扛起這樣一個充滿隱喻和深度的故事,而Tim Roth的演出在
這樣一個平淡的電影中也顯得太過外放。這部片彰顯出了導演獨特的宗教觀和電影美學,但同時也顯露出其在說故事手法和場面調度上的不足之處。很是可惜。

11/10

All Or Nothing - 折翼天使 (2002) [8/10]
導演:Mike Leigh

看的時候覺得滿感動的,但說穿了其實也只是很簡單的家庭劇,導演非常誠懇地呈現了一個困頓的家庭,生活壓力和人性的現實讓家庭成員間的情感受到考驗,每個人所面對的難題也沒有任何明顯的出路,而這也是所有觀眾都可能體驗過的感覺,對於生命對於未來的無力感。故事在兒子心臟病發達時到最高潮,在煽情的親情描寫之餘,夫妻兩人之間愛的告白依然是非常動人。片尾因為愛讓他們心聚在一起,生活似乎看見了些許的希望,但是未來誰也無法保證。

看過幾部麥克李的作品,他總是能呈現生活的況味和其中的感動與無奈,又不會太過沈溺在夢幻中而脫離了現實,我很 喜歡。這部片唯一我覺得怪怪的是父親的演出,他也太過死氣沈沈了。

Illuminacja - 靈性之光 (1973) [6/10]
導演:Krzysztof Zanusi

贊努西作為一個導演,或許最可貴的是他願意用電影去探索嚴肅的哲學問題,即使拍出來的作品會讓許多觀眾一時難以消化。其實我不太知道要怎麼準確描述本片的主題,模糊的說,大概是找尋身為人的意義吧?主角想由科學(物理)的角度來尋求真理,之後又從醫學和生物學的角度質疑人的存在,最後遁入宗教,卻仍然無法超脫生死的困惑。於是他回到妻子和兒女的身邊,原本打算重回本行,在事業上奮鬥,卻因為發現心臟的疾病,不得不放下他的執著,好好地過他平靜的人生。

贊努西用非常疏離生硬的鏡頭和剪接,營造出一種學術式的觀點,好像我們在觀看培養皿中的生物,看著主角的人生轉變,不帶太多的感情,但還是能感到其中的困惑與不忍。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或許根本沒有所謂的答案。

L'Anglaise et le Duc - 女仕與公爵 (2001) [6/10]
導演:Eric Rohmer

這部電影風格非常古典,像是古老的西方戲劇作品,故事也是發生在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時期,從片名就知道是貴婦和紳士之間的恩恩怨怨。片中角色說話都相當咬文嚼字,拐彎抹角,但也十分生動情感豐沛。大部份的場景都在室內類似舞台劇的感覺,其實侯麥的電影大都是這樣,只是可能因為題材和場景設計的關係,這部片的空間顯得更為封閉,人物演出也更誇張些。老實說,似乎缺乏了點電影感。

故事則是滿精彩的,只是因為風格的關係,情緒凝聚力不太夠,也缺少了四季系列那種意在言外的深遠韻味。而且我也看不太出來數位特效對於這部作品有何作用?但它確實提供了一個相當特別的視覺風格。這可能是侯麥的一個新鮮的嚐試,但不見得是成功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