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

台灣vs東歐影展小記


記得年初的新年新希望就是希望今年能少看一點電影,結果現在年過了一半就己經看了快八十部電影了,問題真是滿大條的。

最近一陣子看的是國民戲院系列影展,台灣vs東歐影展的新竹場,這次影展非常難得的是許多少見的東歐經典影片來台大銀幕放映,可能真是一輩子唯一的機會,但同樣也很難得的是,侯孝賢與楊德昌導演許多經典作品也會一起放映,尤其是侯導的《悲情城市》和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兩部台灣新電影的代表作,我自己之前是十幾年前看的,當時無論是年紀或看電影的經驗都不夠,並沒有太多感想與記憶,這次能重新再認識這兩部作品實在是讓人非常興奮。

不過實際上這次看國片的觀眾比看東歐片的觀眾少了許多,參加聞天祥和李幼新座談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令人不禁想新竹藝術電影的觀眾真有這麼少嗎?
隨便亂寫一點對這次影展影片的感想

這次新竹放映的東歐影片中我印像最深刻的有兩部片,一部是揚秋的《紅與白》(1967),這是一部場面調度十分驚人的戰爭電影,而更讓人吃驚的是這部片的劇情極為簡略,所見的就是兩軍部隊在戰線上互相追逐,被俘虜的一方剝下他們身上的武器和衣物,被敵軍無情地獵殺。導演用非常長的鏡頭和廣闊的場景來描述這一段逃亡追捕與反抗的過程,不斷出現的角色,當觀眾開始熟悉他們之後,可能在下一場戲他們就被逮到而身亡。在一來一往的殺伐之中,就只有看到如螻蟻般輕賤的人命,不斷地犧牲。而無論如紅軍還是白軍,他們殺人都有各自信仰的仇恨與理由,但這些都不重要了,最後只剩廣大的草原上成群的屍體,感嘆戰爭中消逝無幾的人性,真是讓人消沈的一部電影。導演在影片中刻劃許多人性荒謬扭曲的一面相當可觀,對於男性肉體的恣意揮灑有其獨到的美學。

另一部是今年初上過院線的《被遺忘的天使》(2001),描寫60年代一位小男孩在某教養院的悲慘生活,院長使用高壓不人道的手段來管理這群被父母遺棄的小孩,但更讓人無法忍受的似乎是當時極度保守抑鬱的社會氛圍。導演在描寫小孩純真反應有其獨到的一面,而運用陰泠色調的鏡頭營造出那股末日般的意像,純真的人性在其中掙扎著受折磿,實在讓人不忍。結尾並沒有給觀眾任何情緒的出口,也是令人難過的一部電影。

台灣電影部份當然不用說最棒的就是侯孝賢的《悲情城市》(1989)和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當我重新觀看這兩部作品,發覺真的是台灣少見大格局史詩氣勢的作品。《悲情城市》用一個家庭各成員的遭遇來描寫整個時代的悲劇,不但角色眾多而且情節複雜,導演在電影手法上也展現出其獨特的美學,最重要的是其中凝聚的情感張力極為強烈,在梁朝偉無辜的大眼睛和辛素芬的唸白之下,看到最後分離前那幸褔的一刻實在讓人感動。至於對於其中政治描寫的角度,我只能說,描寫228的電影實在太少了,不然怎麼會把所有的期望都擺在侯孝賢的這部作品上呢?

但最最讓我意外的卻是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次放映的是四小時導演完整版,簡單說,這可能是我有史以來看過最了不起的一部國片。比起侯孝賢使用長鏡頭和簡約的手法來營造他的228史詩,楊德昌根本是用盡全力地去挑戰國片裏場面調度的極限,片中所有的道具佈景和場面,傳達出來60零年代台北當時代的氣氛,這種高度幾乎可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楊德昌費盡心力去描寫一個抑鬱的年代青少年那股濃烈的情感,更是和他後來那股清高的恣態完全不同。劇情的複雜,角色的力道和背後豐富的寓意與情感無疑地是楊德昌最經典的代表作,也是台灣新電影最好的一部。看到這樣的電影再對照到台灣電影現今的狀況,實在讓人覺得難過。說真的,論時代的苦悶與紛亂,現在這個時代能拍出來的東西絕對是非常多的,只是台灣影壇目前是無能為力無以為繼了。

至於其他的電影,《讓愛飛翔》(2003)這部片之前上過院線,溫情通俗喜劇搭配上關於國際間經濟階級落差的省思,觀來覺得有可觀之處但平淡無奇。侯導的《戲夢人生》(1993)以小人物的遭遇來成就台灣歷史,手法更見成熟大器,只是情緒不若前作飽滿。《好男好女》(1995)大概是我資質駑頓,不知道這部片到底在演什麼。

留言

  1. 東歐影展在桃園的講座-觀眾倒是挺捧場的
    觀眾人數大概會是到影博館看電影的兩三倍

    對照影博館的放映狀況
    有時會覺得經費不足的情況下
    有些人連訊息的接收都不易取得
    所以影博館的發展性會讓人覺得愈做愈小
    哎...

    黃建業老師的課
    你可以去上幾節?
    我只能上四節
    若有給講義或資料..幫我留一份
    謝謝!

    回覆刪除
  2. 如果真想去應該每堂都能上
    到時候看情況囉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