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

安哲羅普洛斯觀影小記(3)-《霧中風景》

《霧中風景》(Topio stin omichli) (1988)

我第一次看安哲羅普洛斯的作品就是《霧中風景》,那大概是在大學視聽中心的放映室吧,大電視機放映著畫質普通的LD。多年來我一直記得片中的畫面:一台直 昇機從水中吊起了斷手的石雕,一對姊弟在夜晚的道路上孤獨地往遠方走去,兩人依偎在火車陰暗的角落不斷地旅行,還有女孩從卡車黑暗的貨櫃中伸出細小的腿, 當然還有片尾的那片大霧,和霧中的草原和樹。雖然這部片有著看似簡單的情節:一對姊弟獨自踏上旅程去尋找遠在德國從未謀面的父親,但這部片所要傳達並不是 單純的尋親之旅,我記憶中的畫面似乎才是這部電影的重心,它們透露著一股朦朧的孤寂與悲傷,即使我並不清楚這情緒是從何而來。

這次重看之前有機會先聽了李達義先生的講座,本以為可以多知道一點關於這部片背後較明確的寓意,但看來這部片並沒有太多需要預先知道的歷史脈絡,所有的一 切都呈現在影像之中,而這也和導演早期的作品大異其趣。在《發現安哲羅普洛斯》這本書中的訪談中,導演提到:"《塞瑟島之旅》是回顧歷史的靜默,《養蜂 人》是對愛情的靜默,《霧中風景》則是上帝的靜默..."(p.213),於是這三部作品也成了所謂的"靜默(寂靜)三部曲"。如果說《養蜂人》中對生 命、家庭、青春的絕望是所謂"對愛情的靜默",或許《霧中風景》所謂"上帝的靜默"代表了主人公永遠得不到答案的探求,以及對整個社會、世界的絕望。尤其 在講座和書中都提到了這部片對導演過去作品的回顧,似乎可以佐證這樣的觀點。

最明顯的就是這對小姊弟在路上遇見了來自《流浪藝人》的那組劇團,他們依然在路上,卻苦於找不到演出的場地。劇團中的年青人向姊弟倆介紹他們的戲碼時,同 樣敲起了每次劇團開演時那段聲響,也帶起了觀眾對十三年前這部作品的回憶;52年他們再次上路時似乎抱著反抗的勇氣與希望,但三十多年後卻只剩下蒼老的臉 龐,仍然徘迴在海邊苦等著下次的演出,最後他們抱怨著再也沒有人關心戲劇,決定解散劇團,把所有的道具服裝都拍賣掉。這次再也沒有歷史、政治的磨難打擊著 他們,只是一切都被時空給消磨殆盡,似乎所有的希望換來的只有虛無。無力挽回劇團命運的年輕人,自己也同樣面臨著茫然的前程而不知所措,於是一天清晨他在 港口邊望見一台直昇機從水中吊起了斷手的石雕,那隻斷手罩著城市的天空逐漸遠去,這景象就像是某種神秘的比喻,哀悼著整個世界的無望。即使當年我第一次看 這部片時並不知道這劇團的典故,卻似乎依然可以理解感受這位年青人望見那一幕時的悲傷。

除了姊弟兩人的處境(無父的孩子,不被母親了解,被舅舅所遺棄)之外,他們所見的一切,如雪地中垂死的馬,被關在鐵網後面的精神病患,陰泠潮溼的氣氛,以及後來姊姊被貨車司機強暴的戲,這些似乎都在營造著這陰暗無望的世界。於是這部片的命題看來也就在於,年幼的生命在這世界中如何地長大,尋求他們的未來?在這對姊弟其實有些超現實的旅程與遭遇中,導演仔細地描寫了他們離家進入這世界的躊躕不安、孤獨困惑,兒童到成人之間的成長轉變,到最後宛如成為朝聖者的信仰。我認為這已經超出了一般兒童角色的現實感,他們在片中追尋的不再是實質上讓人理解的目標(他們知道在德國的父親其實根本不存在),而是一個沒有終點的旅程,沒有答案的追問。

影片的結尾,姊弟倆在黑夜中偷偷渡河越過國界,黑暗中的槍響,之後他們來到了一片霧中,在迷惘之中,逐漸地他們看見了遠方的一片草原,以及草原上的一棵樹。他們認為終於到了德國(希臘和德國並沒有相接),兩人緊緊地擁著那棵樹,就像是投入父親的懷抱。自然地這棵樹並不存在,那聲槍響也像是死亡的暗示,而霧中那片風景的出現,在之前就已經埋下的伏筆:在年青人和姊弟兩人要分別的最後晚上,他們撿到了一段殘缺的電影膠片,透過光線努力望向其中,那位年青人說他似乎看見了霧中有一棵樹。片尾的那棵樹也就是出現在電影中的幻覺,讓這對孩子悲情的旅程有了最後的蔚藉,或許也可看作導演對於電影做為追尋生命疑惑的一種藝術形式的宣示。不過後來我發現在書中的訪談裏導演說這結尾其實是個好的結局,原本他打算讓這兩個孩子陷在濃霧中不得而出,但他的女兒對這結局不滿意。"一個童話故事應該有一個好的結局....為了不使這個結局呈現一種澀滯的釋放,我將其處理成一場重要的解脫..."(p.211)。我想即然整個旅程都是一場隱喻和暗示,那對姊弟的結尾其實也無所謂生或死了。

這次重看對於這部電影的另一個發現,在於發現導演手法的轉變。我不知道這看法是否確實,雖然安哲羅普洛斯一直都使用長鏡頭和充滿詩意的超現實構圖,但《霧中風景》相較於前一部作品《養蜂人》和之前的《獵人》、《流浪藝人》,導演對於形式風格的塑造似乎更加的用力。或許是某種程度地跳出了對現實政治和歷史的指涉,在演員走位、服裝、色調,以及鏡頭和構圖的運用都顯得更為夢幻,甚至讓我覺得導演有點像是在"玩"電影手法。以往相對而言的謹慎與收斂,到這部片的大力揮灑,讓我覺得這好像是安哲羅普洛斯創作的一個轉折點,片中對《流浪藝人》、《重建》、《養蜂人》、《塞瑟島之旅》的引用像是在對過去作品的回顧,為了宣示一個階段的結束。書上也提到:"劇團的演員賣掉了他們的戲服,表示一個歷史時期的結束,也是一個世代的消失,一部份的我也隨之逝去....我個人也同時結束了我電影的過去。"(p.211)

《霧中風景》或許是安哲羅普洛斯到當時為止情緒最濃,最容易讓人親近,手法上最美,感染力也最強的一部作品。我想也是這位電影導演讓許多影迷認識並塑造出其形像的的另一個起點。

(說實在對導演創作歷程的猜測可能是很無謂的,更何況其兩部重要的作品《塞瑟島之旅》、《尤里西斯生命之旅》我都尚未看過。)

留言

  1. 這樣看來...霧中風景的開頭跟觀鳥踟躕還真像
    同樣都是有直昇機跟一片大海
    好佩服你能把這些具體的講出導演想表達的

    回覆刪除
  2. 直昇機那段不是開頭,差不多在中間偏後吧!
    再來我也不知道導演確實想表達什麼....只是我個人的想法。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