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Inside Man

除了台灣片商想出來《臥底》這樣莫名其妙的中文片名之外,我看完Spike Lee導演的新作《Inside Man》(2006),一時之間不知該怎麼評價這部片。

這部片從宣傳包裝來看,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商業動作片,有三位來頭不小的卡司,劇情也是警匪對峙的常見戲碼,更以"完美的銀行搶案"做為噱頭引起觀眾的好奇,當然陰謀背後還有陰謀也滿足懸疑片的公式。但在電影很前面我就發覺Clive Owen飾演的銀行搶匪和他的同夥另有所圖,而且絕對不會殺害人質(甚至還非常好心),通常犯罪計劃一定會出錯,可是電影沒有任何意圖引導觀眾相信這計劃會出錯,因為要一直到結尾觀眾才知道他們在做些什麼,除了Clive Owen的面罩差點被Denzel Washington摘下來那一段之外,這起銀行搶劫計劃是絕對不會出錯的,所以一部警匪動作片該有的緊張感就沒了。警匪談判的戲碼也如片中所說的,兩方都為了各種理由在拖時間,談判本身根本不是重點,所以整件事在警方無法談判的情況下一籌莫展,而看來搶匪也像是什麼事都沒做(除了不斷恐赫人質,以及準備逃出去之外,連一張鈔票都沒有帶走),結果是到電影中段劇情就完全停了下來,除了觀眾都在等待"完美"的逃亡計劃到底是什麼。

動作場面少的可憐就不用說了,搶案背後陰謀真相的揭曉也讓人失望,而那"完美的逃亡"算是有趣(尤其那個其實很搞笑shit hole),可能也滿足不少觀眾的期望,但是邏輯漏洞太多,而且我也不是什麼秘室殺人之類推理小說的愛好者。我比較在意的是角色背後的動機,可是三個主角 裏有兩位電影是沒有交待動機的,剩下的一位也交待不足(除非你認為用錢和正義感這兩件事就可以解釋所有的角色),三個角色的對手戲也不多而且看來除了交待 劇情之外並沒有什麼重點。而在銀行搶案結束之後的一大段劇情,除了交待Clive Owen如何逃亡之外,也是處在一種"電影隨時可以結束"的狀態,也就是說根本沒有什麼好演的。若說通俗商業片的特色在於激起觀眾的期望,並在結局讓大家 得到滿足,那《Inside Man》除了滿足大家想知道完美的銀行搶案為何的期望之外,想看精彩劇情、想看場面、想看衝突張力?我覺得這些都完全不足的。

但這是Spike Lee的電影,我進戲院並不是想看他當一個動作片導演有多蹩腳,而這部片的牛肉也確實不在於此。若以稍微過多的聯想來拆解這部電影,Denzel Washington飾演的警探是一個並不天真堪稱世故的社會秩序信仰者與維護者,Jodie Foster演出的神秘人士和她所代表的銀行家(Christopher Plummer) 則是在社會階級最上層,以資本和權力操弄著社會。而更"神秘"的Clive Owen和其一幫人,因為他們實在是太神秘了,除了代表反社會之外,我不知道他們是否可被視為低層被壓迫進而反抗的一群?或許其實劇情中所謂的 Inside Man除了劇情表面的寓意之外,就是指Clive Owen其角色這般洞悉這社會階層的一切,把警方和資本家玩弄於手上的人(而686認為Inside Man就是導演Spike Lee自己)。當然那幾十位的無辜人質和其他一干小配角,導演也給了他們不少的銀幕時間,他們代表了導演心目中美國人民的真實樣貌,更是紐約這個種族大熔爐的浮世繪。

或 許所謂的"完美的銀行搶案",指得不單是一些機關詭計,而是Clive Owen深知他所要偷的東西,是社會上層所不能講不願曝光的秘密,所以在這樣的壓力之下,警方查案無以為繼,而握有秘密的Clive Owen更可以從其中敲一大筆金錢(是的,還是錢)。而這秘密牽涉到銀行家在60年前和納粹交易的往事,這點似乎也是導演對美國從二次大戰中獲取的經濟利 益所做的批判,更是對現今以資本建構出的美國社會幻像的反思。若Christopher Plummer是美國玩弄國際政治的過去式,那Jodie Foster就是現在式了。而藏身在人質之中的搶匪,也代表了美國人民之中仍然有洞悉真相的眼睛。

而電影中還有許多看起來和劇情主線沒什麼 關係的小支節,大都是在呈現美國種族岐視的現象,尤其是那位被警察當成阿拉伯人的錫克教徒,銀行搶匪沒有拿走他的頭巾,反倒是警察把他當成恐怖份子對待一 把摘了下來。還有在劇情上沒什道理,但卻很有社會諷刺意謂的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笑話。好笑的是,本片的開頭和結尾選用有寶萊塢印度風的音樂,在 imdb上的討論區就有不喜歡這音樂的人誤認這是某種非洲音樂

劇 情暗藏的寓意,種種一些小細節,都呈現了Spike Lee這導演的創作性格,加上各演員的表現除了很有明星魅力之外,演出也都很稱職,大體上還是讓我滿足的,但這仍然不能彌補蹩腳的失焦敘事、缺乏高潮的情 節和嫌空洞的角色,導演聰明地想跳脫出類型的公式,卻沒有更精彩的故事來替代,尤其是其社會意識和批判要不藏得太散,要不就太隱晦,如果劇本可以用更細緻 有效的方式來將故事的主線寓意和劇情融合在一起(而不只是用台詞交待暗示),同時用更有血肉的角色來凝聚戲劇的張力,應當有機會超越其類型情節的限制,成 為一部更了不起的傑作才是。

但做為一部動作片,網路上的評價似乎還不惡?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陷入了秘室詭計的情結。而做為社會批判電影,做為Spike Lee的作者電影,也算是值得一看,總之要看你期望的牛肉是什麼吧!

留言

  1. 不曉得你有沒有看過我對本片在敘事上的隨想
    今天抱著吳珮慈最新的那本《在電影思考的年代》
    對於60年代以降的理論歸以「方法論」
    (當然這是一般觀點,沒啥爭議)
    並說「方法論」不管影片好壞,而在找出其構成方式
    我想一點也沒錯
    我可以從『五路追殺令』這樣的電影中也找一些自得其樂的點來抒發
    當然,對於這部我印象中仍十分良好的『臥底』更不吝於為它多動點腦筋囉
    我說啊,它不是太差勁的電影吧...
    不過話說回來
    最近時常調整自己的一些觀點
    像是覺得之前對『香水』評價太高
    對於『神鬼無間』更是
    或許,對『臥底』也一樣
    是吧?

    回覆刪除
  2. 有,之前有看過你寫的那篇
    就我來說呢,我是不會對本片的敘事想這麼深
    所以沒法和你一樣多了點看片的樂趣
    不過要說的話
    我不太認為影片是如你所說的第一個假設:
    整部片的情節是出自主人公觀點的想像(即所謂'閃前'?)
    因為我看不出電影有這樣的提示
    而且這對電影主題好像又沒什麼特別意義
    不過你說的2.35:1的景框設計我覺得滿有意思的
    搭配著主角面對鏡頭說話的處理,頗有後設的趣味
    然後是那一串審問人質的片段,我覺得影像質感的差異
    有點像是把這些片段拉離片中其他的敘事線,提醒電影之外的現實眾生相。
    有趣的是,不管是片頭的引言,或是這些穿插的審問片段
    在電影前半段進行的時候,觀眾沒法知道這些段落的和劇情之間的關聯
    一直到後半段解答真相時才逐漸整合進主要的敘事線。
    而這樣分離與整合,我覺得對電影的主題是有其意義的。
    老實說,也就是史派克李這樣拐個彎說話
    讓這部片有了些趣味。
    所以我不會認為這是部差勁的片子。
    雖然文章好像花了一半的篇幅來數落這部片的不是
    就像我寫《神鬼無間》一樣,寫了80%像是在罵這部片哪裏比不上《無間道》
    但我對《神鬼無間》的稱讚都藏在最後一段。
    因為有些點要罵是很容易,所以就寫多了點。
    要稱讚有時候說不出所以然,就簡單兩句交待了事。
    另外,我覺得常調整觀點沒什麼不好
    我一直不是很懂為什麼很多人寫影評都可以這麼篤定去評斷一部片。
    雖然寫文章有時候貫徹某種觀點是必然的,像是我寫《臥底》這一篇
    但其實我是常常陷入自我懷疑之中
    看電影對我來說畢竟不是在解數學公式,有什麼標準答案。
    只要是答案有意思,都可以接受吧....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