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

和平影展小記(緊握生命的希望+廬安達飯店+戰場上的小人球)

今年和平影展新竹場我看了四部,其中《旅行之歌》上次寫過了,剩下的為《緊握生命的希望》、《盧安達飯店》和《戰場上的小人球》。


《緊握生命的希望》(Va, vis et deviens- 2005)很意外地竟然是放映膠捲版,可能是因為電影才下檔沒多久(也半年了),DVD又還沒發行。這部片在台灣雖然上映,可是票房和反應看來都很泠,會注意到這部片純粹是因為周星星的推介

這部片的故事背景非常的有意思,1984年開始以色列進行了所謂"摩西行動",將衣索匹亞的猶太人從蘇丹的難民營中營救出來,其中一位非猶太裔的小男孩Schlomo,被其母親強迫假冒猶太人的身份送上了前往以色列的飛機。之後Schlomo被以色列家庭收養,他必需假裝自己是猶太人,學習猶太教義,隱瞞自己真正的出身和對母親的思念,結果是多年漫長的身份認同和心理危機。故事帶到了主角和收養家庭之間的感情,還有以色列社會對這些非洲猶太人的岐視,Schlomo一方面想成為一位猶太人以獲得社會的認同,另一方面他又感到自己不被真正的接納,問題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並不是猶太人,一個失去根的異鄉人要怎麼樣的活下去?

老實說,沒看過這部片之前,我還不知道猶太人還有從非洲來的黑人。整個以宗教情感為出發的營救行動,到這些難民來到以色列後又面對社會階級上的不平等,對照到主角隱瞞自我身份的掙扎,議題上感覺是非常現代且真實的,關於種族、文化、宗教和社會上的衝突,對我來說是電影裏很難得一見的題目。劇情中主角情境的安排非常的有趣,除了嚴肅的議題之外,在描寫他和養父母的感情,他成長時的困境,還有成年後的愛情故事,他和一位衣索匹亞的猶太長者的感情,都非常的動人。一群活生生的角色,活在歷史荒謬的情境下,或許可以幫助觀眾多想想,這世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這部片最大的問題是,導演並沒有找到一個有力的結尾為這故事下結論。影片後段以終極的溫情救贖來拯救Schlomo難解的生命困境,他對妻子告白他的身份之後,變成了很普通的愛情戲,而對他養父母應當也非常重要的真相揭露,其戲劇可能卻被完全的忽略了。最後的最後,Schlomo回到難民營找到了他的親生母親,讓這部片完全沉浸在人道主義的煽情之中,顯得有點不知所云。可惜了前面三分之二的好戲。

但我還是推薦這部片給對這少見歷史題材有興趣的觀眾,日後應該會發DVD(?)。

《盧安達飯店》(Hotel Rwanda- 2004)就沒這麼泠門了,它入圍了奧斯卡,有不少好萊塢明星熟面孔,在台北的票房似乎也不錯,評價更是相當好。可惜這次影展放的是台版畫質不太好的DVD。這部片有著一般好萊塢電影的平鋪直述,故事非常的政治正確,一些驚恐的煽情的催淚時刻也都拍得十分有效,更花不少時間在描寫男主角和他妻子之間生離死別時的濃厚情感,想要簡單了解盧安達大屠殺災難的觀眾,這部片是很合適的選擇。有趣的是,雖然影片痛批西方白人國家對盧安達的不聞不問,但影片裏出現的白人角色看來全都是努力幫助當地人的好人。

好吧!這是一部以議題為主的電影,影片拍的簡單直接有誠意有策略,這樣也足夠了。感覺影片裏盧安達的情境有一點像台灣,或許和世界上很多地方都一樣,人們會為了各種理由彼此仇視,然後有些地方的人最後跨過了那條不該跨過的界線。

《戰場上的小人球》(Äideistä parhain- 2005)是放映品質最糟的一場,畫質很像盜拷的錄影帶,不知道台版DVD的品質是否也這樣糟糕?最可惜的是,這部片看來是以優美的北歐景色為其賣點,這樣的畫質可能破壞了不少影片的力道。

故事是以二次大戰主角童年時,從芬蘭被送到瑞典寄養家庭的一段遭遇為主軸,他和養母之間起初語言不通又互相仇視,想當然到最後兩人敞開心結互相接納,但故事其實也在講他被芬蘭生母遺棄的心結,到最後又發現背後的真相。這情節或許可以扯到二戰時兩國之間的歷史心結之類的?我也不知道。這滿言情的故事,拍得平實動人,即使不管其歷史背景也有其可看之處。或許編導抓到了童年對母親依戀的普世情感,以及這份情感如何地盤繞在心中一輩子,成為永恆的記憶。

這部芬蘭電影在國際影壇好像滿泠門的,目前還沒有在英美上映,台灣能夠上映並且發行DVD算是很難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