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

費里尼影展趕片記(10/13)

這天看了三部,又是不太一樣的風貌。


《小丑》(I Clowns - 1971)真的很特別,預期是紀錄片卻又拍得有點後設,還加了很多戲劇段落,最後又有一大段十分精彩的小丑群演,非常美又有韻味,算是一個小驚喜。

有趣又有點尷尬的是,小丑是種使人發笑的演員,但整部片又以一種追悼逝去時光的哀傷為命題,訪問許多退休的小丑,那種有點人戲不分的情境,實讓人不知是該笑還是難過;何況在影片一開頭導演的自述裏,就提到童年看到小丑演出時讓他難過的哭了,引人發笑的橋段又隱藏了各種惡意的嘲弄與傷害,貫穿了整部影片,在最後一場眾人以小丑的方式來演出一場為小丑送葬的戲碼,算是把這種歡樂、悲傷、醜惡與嘲弄的矛盾推到極致。

如果是單純的小丑戲碼,那當然可以放心發笑,但已經隔了一層導演的眼光,就是另一種讓人不太笑的出來的意境了。不過,還是有些觀眾整場很單純(?)地對每次小丑演出不斷報以笑聲。


《阿瑪珂德》(Amarcord - 1973)是這天趕片計劃的重心,之前不知在哪讀過說《新天堂樂園》似乎有向本片致敬/抄襲的嫌疑,看完之後好像真有那麼一回事。或許是片中那個年代的義大利小鎮都是長得一個樣,但廣場、鐘聲、妓女、初戀、性幻想、古板的老師、戲院的喧鬧、青春的逝去與死亡,種種類似的元素都在兩部片裏各自排列組合了一番。

當然《阿瑪珂德》包含了更多,許多家庭日常生活的描寫,大量描寫法西斯壓迫的政治段落,和更多聚焦在小鎮群眾裏的喧鬧與幻想。沒有固定的角色觀點和故事線,加上導演手法的印記,讓這部片富含感情的同時顯得更加深邃。(《新天堂樂園》的重點當然專注於戲院裏發生的事,以及更用力地著墨於肥皂劇情節。)和之前看過的費里尼作品相較,卻是更加的輕巧,完全沒有咄咄逼人的壓力,看著看著,有種時光倒流的懷舊氣氛。可能是很適合多看幾遍,越看會越感動的那種片子吧? (那場黑夜中等待遊輪的場景,實在是動人無比)

不知是有意還是巧合,《阿瑪珂德》和《新天堂樂園》裏飾演母親的是同一位演員,非常有趣的連結。


《舞國》(Ginger e Fred - 1986) 的年代來到八零年代,導演似乎對當時的流行文化很反感,在這部片裏做了一些有點過頭的嘲諷批判,不過當時義大利的電視文化為何我也不清楚就是了。

影片中兩位主角的懷舊故事線,或許可以提供給影迷們一些故事之外的八掛閒聊及紀念,但和另一個對電視文化批判的主題有點互相干擾的感覺,而影片風格也失去了其他費里尼電影裏的那種美感。

但,故事通俗簡單,演員魅力猶存,很多有趣的笑點和橋段,這些地方都還是能讓人看得開心。

只是我想,電視圈的混亂與瘋狂似乎很適合費里尼來大做文章,但結果感覺並不突出,也許只能說導演此時真的老了....。

附帶一提,這部片的中文字幕感覺有點問題,至少有一句漏翻(直接投出英文台詞),football被翻成'美式足球',look-alike被翻成'替身',以及其他大大小小有點卡卡的地方,不過整體還算可以理解。


留言

  1. 「不知是有意還是巧合,《阿瑪珂德》和《新天堂樂園》裏飾演母親的是同一位演員」
    我想有意的成分比較高了
    畢竟
    想想,在這些導演還在世時不多作些致敬怎麼成呢?
    (比如史考拉也在『我們如此相愛』對費里尼致敬
    而艾索則在『芭比的盛宴』中採用一些德萊葉電影中的演員演出)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