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記

電影部落格的心理治療《日本沉沒》

本文充滿負面評價和情緒發洩

之前《日本沉沒》(2006)這片出來時,只稍微看過一些關於本片典故始末的網路文章,印像中該是部滿有意思的電影,就算明知它應該很商業。不料一看,哇!真的是很芭樂的一部片。

看過不少好萊塢的災難片,可能已經很習慣這種類型的邏輯和手法,現在看日本人怎麼處理這種類型也算有點意思。美國人拍起來總是以對國家力量和科技力量的信仰或反思為基礎,最後以宣揚愛國英雄主義或家庭價值做結(連《變形金剛》都是如此)。這自成一格的邏輯在這部日本版本裏就有點不太一樣了,科技力量當然還是拯救一切的手段,但對國家力量的信心似乎就很不足,不但高層跨台,還很悲情地把日本變成了外交孤兒;雖然特效也把災難場面做足了,可是災難場面不太像是單純的奇觀,反而整部片像是在拍一場日本毀滅的盛大儀式。最後近乎是靠很個人層次的覺醒來挽求日本的危機,政府、社會、群眾的面貌變得模模糊糊。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問題,習慣了美式那一套之後,看《日本沉沒》就覺得在處理日本面對危機的情境和反應顯得更不真實,只把重點放在幾個主角的情緒反應上,把規模很大的題材給拍得很小。說直接一點,這部片根本是建構在日本死亡美學上的言情偶像劇。

當然要另闢蹊徑從很私密很個人的角度來拍世界毀滅也沒什麼不可以,問題是這部片還是維特著好萊塢災難類型的傳統架構,一堆角色一堆毀滅場景切來切去,最後以一場感人的演說作結。這麼嚴肅中規中矩的走法,卻塞了一堆日式偶像劇情的橋段來充場面,每次看草彅剛和柴崎幸在那邊談戀愛互猜心事,就覺得這部電影實在很蠢,世界就要毀滅了主角們卻還活在言情的世界裏,還有一堆芭樂流行歌當背景配樂。

這大概說明了我中好萊塢的毒很深,災難片只能有那幾種拍法,突然跳tone跳到日本流行文化的邏輯就無法接受。也許熟悉日式風格的觀眾會覺得這種偶像劇式的拍法很好看也說不定。

至少本片在形式和技術上做的還蠻足的,而且台版DVD的畫質不差。(不過第四台播過了)

不過我還滿想看《日本以外全部沉沒》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