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囧男孩》觀後小記

照例,又在第一天看了《囧男孩》,所以又要來寫觀後感。

這部片一樣也給了我一點驚喜,但是和《九降風》或《海角七號》又是不同的風景。比起前面上映的兩部片在通俗類型元素和劇情敘事上的著力,《囧男孩》是比較偏向在小演員們散發的生動活力和用電影手法與動畫效果營造出來的幻想氛圍,而且感覺更導演風格取向。

我喜歡導演楊雅喆在故事、場景中營造出來的電影感,不管是童稚的幻想、校園的嬉鬧、街里巷弄的穿梭,都拍得滿緊湊引人,沒有以前某些國片的呆板粗糙,片中的穿插的動畫片段也都很好看。我更喜歡片中兩位小童星自然、純真又放肆任性的演出,非常的可愛動人,不知道為什麼兩張海報裏都看不清兩位小朋友的臉孔?

而《囧男孩》更大的特色在於透過電影手法和演員表演,加上張狂的節奏和場景的設計,傳達出一種介於幻想與寫實,成熟與純真之間的混雜氣氛。與其說是想要激起觀眾童年的懷舊記憶,不如說是想要挖掘出兒童性格中那股率真的反叛恣態,那是和中產階級光鮮亮麗形成對比的恣態,也是和成熟世故的對立,更是所謂的規矩、社會規範的反面。

當然這種叛逆導演並沒有拍得太過挑釁,電影的重點比較是在批判成人世界的荒謬虛偽,一方面呈現父母的缺席,或是大人們的惡意與賴皮,一方面主角自身的成長,無可避免地也面對到長大成人的代價。

或許《囧男孩》最中心的情感,在於拍出屬於孩童眼光之中所看到的生活與世界,那天真的幻想與細膩的情緒,以及最後那不得不和童年告別的感傷與無以名狀的情緒。


其實我覺得這並不是一部很照顧/討好觀眾的電影,它不是一個有明確起承轉合的故事,也不是常見對兒童電影的想像,更不像是一部懷舊電影,因為電影最後主角的長大成人更像是一個寓言,缺少了時代的變遷。連主角的名字都用一號、二號來代替,擺明了這是一個寓言,而不是一個寫實的角色情境。

因此本片更像是一個感性的抒情散文,透過一個個片段的累積,企圖在最後凝聚出一點情感的力量,換一個不是那麼正確的講法,就是這部片比較像部"藝術電影",當然這不是什麼缺點。問題可能在於電影各個片段是否有神采,劇情內在情感的進程是否有其意義,這其實見仁見智了。


我個人的感動並沒有很深,這可能取決於每個人自身童年的經歷與對童年的態度。除此之外,我自己是感覺這部片內藏的議題有點紛雜,一下描寫兒童的純真、狂野,一下批判父母的失職、成人的狡詐,一下似乎又有點社會意識,一下又在寫成長的感傷與面對生命的真相,什麼都有一點但又發展不太夠,到最後有點不太知道要用什麼樣的情緒來統合對這部片的觀感。導演在寫情寫意的手法上又有點魔幻帶點疏離,但這對一般觀眾能激起怎麼樣的共鳴或意義,情緒又能得到怎樣的抒發呢?

不過大概看電影不用想這麼多吧,好笑的地方就開懷大笑,感動的地方就盡情地哭。放開心,我想《囧男孩》還是可以讓人歡笑讓人感動的。

(本文所有圖片取自《囧男孩》官方部落格開眼電影網)

關於片名

《囧男孩》那個"囧"字唸作"ㄐㄩㄥˇ",按國語字典上的解釋是"明亮、光明"的意思,但"囧"其實是來自於網路流行用語,字體形似一個皺眉的臉孔,音同"窘",所以有"困窘、被打敗"之意。英文片名叫Orz Boyz也有類似的用意。

我覺得這片名是有其創意,但一方面似乎對不諳網路用語的觀眾來說,可能是引人好奇的設計,但也可能是個障礙,光片名不會打不會唸就有點麻煩了,我之前也誤打為"冏",但按字典解釋,好像是同音同義字?

戲院報告

新竹威秀影城第一廳算中小廳,星期五晚上坐了大概1/3不到的觀眾數。畫質上比上次第七廳看《海角七號》差了一些,對比不太足,算70分左右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