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記

對《橫山家之味》的一些感想

《橫山家之味》(歩いても、歩いても - 2008)

之前同一日一起看了《東京奏鳴曲》和《橫山家之味》,這兩部以日本家庭為中心主題的電影在風格和創作意圖上大異其趣,《東京奏鳴曲》是角色為故事服務,每個人物都像是傳達導演訊息的工具,這個家庭於是成為日本社會問題的一個指標與範例。反之《橫山家之味》則是從導演是枝裕和個人私密情感出發,傳達的是一種家庭生活的況味,從角色和情境的細節提煉出對人性情感的關照與對人生的感觸,日本文化當然也是無所不在,但那只是故事的背景。從故事題材來看《橫山家之味》更像是一部小津安二郎式家庭劇的較現代版本。《橫山家之味》的日文原名是《歩いても、歩いても》,意指"一直走著、走著"之意,台灣片商倒是取了個日本味的中文片名,擺明是仿小津安二郎的《秋刀魚之味》。(老實說雖然"橫山家之味"是個很討喜也很切題的片名,但理解日文原名之後,再對照英文片名 Still Walking,或是對岸譯為"步履不停",台灣的片名策略反而感覺有點矯情了。)

《橫山家之味》在網路上的評價非常高,我自己也覺得導演是枝裕和的技巧在本片已經是相當成熟了,不管是從食物切入的角度,鏡頭展現的空間與景深,剪接的節奏、角色心境的細微刻劃、在演員間默契上的著力以及一些巧妙的伏筆安排皆有可觀之處。這也是一部召喚觀眾自身情感共鳴的作品,可能不同年紀和心境來看這部片會有不同的體會,也因此每個人對這部片的觀感或許也多了點唯心的成份。我會這樣說,是因為看完這部片之後我個人的感覺並不強烈,沈澱一個月後再整理一下想法,才發現其實我並不是很喜歡這部片。

我看這部片碰到的第一個問題是本片的卡司,男女主角阿部寛和夏川結衣的組合總讓我想起日劇《熟男不結婚》,雖然兩人的角色設定有些許的不同,但兩位演員的特質還是清晰可辨,尤其阿部寛那種小家子氣碎碎唸的形像是如出一轍,這嚴重地干擾我對他角色的投入。另外本片的靈魂人物,飾演老母親的樹木希林,我對她的印象還一直停留在多年前和唐澤壽明合作的日劇《光輝隣太郎》,她那種逼人的戲味令人難忘,她讓橫山家的老母親也變成一個非常強烈的存在,甚至有點過頭了。或是演橫山家女兒的YOU,也總讓我覺得她還是位歌手、藝人。看得出來導演努力地想把這些演員湊在一起營造出家人的感覺,但就是不太能說服我。

(以下有劇情透露)

再來是這部片的情節本身,故事的核心圍繞在家中去世的成員身上,深受父母喜愛的長子在十年前因救人溺水意外身亡,次子(阿部寛)沒有繼承父親當醫生的家業,事業又不成功,於是父母和兒子之間的矛盾心結成為為劇情衝突的來源,而兒子又娶了個帶個拖油瓶的寡婦(夏川結衣)為妻更讓父母看不上眼。除了幾次餐桌上的言語不合之外,劇本更設計了很多橋段來製造戲劇性,比如十年前被救的學生每年忌日都來弔祭亡者,他身形肥胖又一事無成的模樣更加深了父親的不滿,但稍後主角發現一臉和善的母親更懷著複雜的心思默默地懲罰著這算是害死他兒子的兇手。

這位母親對他兒媳婦的態度更是曖昧,一方面她告訴兒子如果和媳婦生了小孩,將來就沒法離開她了,結果到了晚上和媳婦獨處時,她又說希望兩人能生個孩子,但考慮到媳婦和前夫生的小孩的心情,還是不生比較好。這是什麼意思呢?而且媳婦好像還很感動?(婆媳關係果然很複雜) 還有本片的標題曲,是晚飯時母親唱著的懷念歌曲,後來她又若無其事地跟丈夫說這首歌是她多年前發現他外遇時聽到的歌(真是把人嚇死了)。還有一些其他的細節,讓我越看越覺得這真是一位陰深又充滿心機的老太太啊!看到結尾我只覺得這一家真是充滿了怨懟之氣,而且導演是枝裕和似乎也沒有打算超越,或是拉開距離看來這家人的心結,也許他並不想提出明確的觀點或結論,也許這就是人生。

只是這部片太多這種企圖讓人揪心的點,又例如老太太追著誤飛入家中的蝴蝶那一幕,例如片尾主角夫婦多年後車子買了孩子也生了,這些伏筆安排和煽情片段過於密集和刻意,感覺有點破了功,這和這部片企圖達到的自然寫實有點衝突。若本片的故事反過來遵循傳統戲劇形式,有明確的主軸,讓一幕幕邏輯緊密連接,最後再營造出高潮爆發來解決所有的故事線,那這些刻意的設計和伏筆或許會顯得更適切,當然這樣子就不會是現在看到的《橫山家之味》了。

最後,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這發生在兩天一夜的故事,我卻跟不上這部片的時間感,好像些事件進行了好幾天的感覺,大概情節沒什麼必然前後次序又有點紛雜的緣故,上述對演員和劇情的不投入也有影響吧。

其實也說不出什麼道理,就是看片的當下頻率對不上吧,就此打住。

是枝裕和的作品另外我只看過《幻之光》和《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前者更是我觀影啟蒙之一,但現在想來還是稱不上熟悉這位導演。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