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記

年終回顧補記:《桃姐》

(本文整理自先前發表於噗浪的文字)

《桃姐》(A Simple Life – 2011)

錯過了許鞍華之前的天水圍系列,所以看到《桃姐》拍成這樣自是滿驚喜的,較期望的還來得更寫實與精練,和港片常見的類型手法大異其趣,但充仍拍得寫意充滿香港人情。

葉德嫻演出的桃姐是很強,而劉德華則算是驚喜了。我認為這角色是不做第二人想,劉德華一方面有演出Roger這角色的平實感,但電影同時也在利用他的銀幕形像,讓這對主僕關係或說是桃姐的心甘情願更理所當然更投射到某種電影與時代記憶中。中間首映會那段Roger挽著桃姐就帶了些許夢幻氣息,那分明是劉德華而不是Roger。這多少有些超現實的後設,Roger的角色背景就是在電影圈工作,同時一票香港電影人出來客串,也可看出充滿某種導演對香港電影圈的親密感。

電影是懷舊的,如桃姐這般老一輩的僕人逐漸逍逝在時代中,現代新的僕人角色則是被外勞所取代。桃姐生病後自願進入老人院一方面是僕人性格使然,但也像是被抛棄與死亡的預示與儀式。整部片就在主人一家和僕人之間的關係中拉扯,是家人但又不是家人,是照顧但也是遺棄。因此Roger和桃姐之間一直是有著主僕之間的距離,一方面他如照顧親人般地對桃姐仁至義盡,從主僕變成乾媽/乾兒子,面對舊時照片似也觸動了一些感情,但劇情並沒有一路狗血煽情下去來個流淚告白。最後結尾的處理似有點無情但也是一種莫可奈何的真情。不管是老人院眾生相或是Roger在工作上的描寫,都有著香港人現實與算計的一面,也有另外對世道人情的了然與寛容,這其間況味值得玩味。

除了時間上年代消逝老去的描寫,還有空間上的香港-北京-美國的關係,舊一代的香港人有些人移民國外,留下來的當然必需和祖國打交道掙口飯吃。這其間的轉變對桃姐而言她已失去了生存空間,從原本一小間公寓,後來變成老人院裏的一小格,就算主人一家想為她整理出一間老房子給她住但最後也來不及,何況那間老房子已被沒有錢交房租的遊民佔據。這部電影裏的空間就是各個不同的房間、老人院、醫院,幾乎看不到街道或市景,也許有成本考量,但也可說是代表了外面世界再與桃姐無關,甚至Roger這角色生活同樣也過的有點封閉,或許反應出許鞍華導演眼下對香港轉變的部份現實。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