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記

記小津安二郎彩色片三部

片商連續兩年《東京物語》和《秋刀魚之味》的數位修復重映後,去年(2014)的小津安二郎回顧一口氣推出了三部導演後期經典的彩色片,分別是《彼岸花》(1958)《早安》(1959)和《秋日和》(1960),連《秋刀魚之味》(1962)一起正好是小津在松竹片廠所拍的最後四部彩色作品。

在2003年年底國民戲院趁小津百年誕辰推出的日本巨匠影展,當時以膠捲的格式放映了現存所有小津安二郎的作品,我整整一個多月一路從台北到新竹看了三十多部片,是為本人最瘋狂的觀影經驗,部落格上現在還留有當時記下的一系列文字。那時當然說不上看懂了多少,這次相隔十一年再度重看小津這三部作品,其實有種重新再認識小津安二郎的感覺,也是反應了個人觀影角度多年來的不斷演化,感觸良多。

這次個人觀看順序正好是按照年代相反的順序逐一回溯,將觀影心得簡記於下,並附上十一年前的文章連結,以做為具個人意義的前後對照與補充。



《秋日和》Late Autumn (1960)

過去小津的彩色片裏《秋日和》是個人比較沒感覺的一部,一個問題是原節子演出要嫁女兒的母親還被一堆老男人意淫怎麼看都不對勁。近十一年後重看這部片,問題還在但已經不太重要了,一部份是劇中角色早婚的設定讓角色差不多也是四十多歲加上可能是老夫少妻的緣故,總之電影中的世界本是不同的文化與時空,尤其小津繁複的語法已成某種幻境更像是意義上的超現實。

而明顯感到的一個也不算是問題的特色是,小津的步調和現代電影的節奏比起來真的是很慢,同樣的對話現代的拍法可能會用更緊湊的剪接正反拍或是直接讓角色 在同一個景框對話,也會用更精簡的台詞更早地跳接到下一場戲,但在這部連同《早安》裏常有種好像該換場景了但角色又繼續加台詞講下去不肯結束的感覺。並不是如藝術片那種悶死人的長鏡頭而是戲感的問題。但也就是小津嚴謹的步調和格式讓這種舒緩自成一格,不過也許是因為看老片常常感到距離產生的美感錯覺。

原節子的角色人前一副笑容可掬到勉強的表情也是我以前不喜歡的地方,但這種人際之間的禮節規矩其實是電影非常重要的主題,甚至可以說已經內化到角色之中,從這個角度來看故事的命題與衝突就十分有意思。做為《晚春》的某種重拍,中心角色從之前的父女換成了母女,但女兒對父母再婚的可能所產生的"不潔"感卻是共通的關鍵詞,這是種純真和世故的對抗妥協,前作戀父情結的曖昧張力到本片轉化成更純潔的情感,甚至是明顯不合時宜的拒絕長大。

電影安排了男女兩組人馬,先從三位老男人的段落為切入點再逐漸帶到母女的主戲,不斷地透過人際關係交纏轉化,最後竟演變成男女性別意在言外地對抗和解。三個老男人為原節子的女兒司葉子婚事安排打算,但心理所想的其實是母親,甚至直接把相親算盤打到守寡已久的原節子身上,這種男人有點不懷好意的喬事也是社會倫常運作的觀察側寫,卻無意打亂了母女構築的安穩世界。母女因此產生的僵局反而是由女兒強悍的女同事岡田茉莉子挺身而出和三位父執輩對抗才得以突破,所以雖說是老派的社會運作,戲劇性卻來自於世代新舊與性別間的衝突。

而且誰新誰舊也還說不準,新潮的茉莉子反而教訓司葉子說她還沒長大像小孩似的,之後竟然還和老男人們組成了聯盟打算同時促成母女的婚事,但最後還是母親決定要堅守她對死去丈夫的堅貞,孤獨地送女兒嫁人才了結了這場風波。說到底這也像是種極為私密的抗拒社會化過程,原節子說年紀大了不想再走一次婚姻路,言下之意像是說婚姻這麼累人的玩意還是免了吧,這不也是某種女性的抗議?但包裹這些性別意識的還是導演對時光流逝的描寫,一種人生旅程不得不然的孤寂,這幾乎是小津永恆的命題。

司葉子在面對長輩催婚,她直說認為婚姻和戀愛其實是分開的,這看來天真同時又很現實的婚姻觀,對這些男性長輩來說看似不能理解,同時電影種種中老年夫妻相處卻也呈現他們正活在婚姻的現實中,即使最後司葉子還是開心結婚去了,又怎能說戀愛結婚以後就保證有絕對的幸福呢?這種對婚姻的輕柔反抗大概就是小津會做到的程度。雖然大多人會說是小津哲學的接受與包容,但我老覺得有股綿綿的哀怨愁緒化不開,這在《秋刀魚之味》裏又像是轉到了不同的滋味和境界,當然觀眾也可以聯想到小津導演自己的終身未婚和母親同住的狀況。

先不論故事的幽微心結,《秋日和》其實是充滿通俗魅力與幽默感的,前段老男人們的鬥嘴和黃色笑話,到中段三位女星各自不同性格的美麗身影,後段又變成岡田茉莉子讓人拍案叫絕的女力大發揮,甚至可能角色太討喜了在收尾前還要再現身一下安慰只剩下一人生活的原節子。劇本對人情世故的觀察自有讓人玩味之處,而工整的鏡頭構圖和色彩的運用皆充滿了導演的意志,裏面的許多場景之後也都在秋刀魚之味中重現,就像是同一題材的變奏相當有意思。這次數位拷貝的放映效果比之前看的膠捲顏色更好,讓人看得十分投入。

Blog on Cinema: [小津]秋日和




《早安》お早よう / Good Morning (1959)

《早安》是後期小津看似破格的小品喜劇,沒有嫁女兒的喟嘆,反而充滿鄰居街坊的八卦流言,年輕男女 的曖昧傳情,和小鬼頭之間無厘頭的放屁遊戲。本片鬆散地重拍導演早期的默片《我出生了,但…》,有著類似的空間場景,相隔快三十年的新作中主題不再是從兒 童觀點來看人與人之間財富階級的落差,而是放在人際間看似輕鬆無用的閒談廢話。感覺人文關懷輕了些,以前第一次看時因找不到重點並不覺得喜歡。

不過這部片放在三部中一系列看下來有些東西就滿明顯了,小孩子看著大人滿口廢話自己卻不被準許自由發言,進而進行一場小小的沈默抗議,其實也是具體而微對社 會化的抗拒。鄰居間謠言的散播和小孩行動引發的連鎖效應,就像是《秋日和》中些許去中心化的人際連鎖的預演,其中街坊間丈夫、妻子和小孩們各自不同人際網 的串連更是一種當代社會的觀察,彼此相互滲透影響引領至最後的結局有其幽微令人玩味之處。

雖然小孩反抗大人言語間意義的空洞,但小孩其實也在玩著無意義的放屁遊戲,而其反抗的源頭不過只是想要大人買電視機而已。劇中某戶人家因為買了台新洗衣機而惹來閒 言閒語,小孩們跑去鄰居家看電視則被大人斥責,家電用品做為戲劇動力不但是金錢也是時代變化的象徵,主角兩兄弟的父母最後在洗衣機和電視之間的抉擇細緻地 鋪陳在紛多的劇情線中,也隱含了大人們面對未來退休後還得再找第二份工作才能養家的危機感。這一切都牽扯到小津不斷關注的親子關係、時代變動與時間流逝的命題。

小津世界的辯證總是充滿包容與反抗的一體兩面,在影片中最後帶出了種種招呼請安的廢話其實是人際間潤滑劑的結論,也是種小津式社會倫常與個人間矛盾的輕巧 版本,隱約反應了其作品在形式情節中嚴謹的格律與內在情感的關係。本片因為主要角色放在兒童身上而顯得情感份量較輕,其他作品中年老與死亡的意像淡化至幾不可見,但其性格與精神仍然是一脈相承,和《秋日和》同樣是節奏抒緩且精妙的傑作。

Blog on Cinema: [小津]早安




《彼岸花》Equinox Flower (1958)

本片是小津首部彩色片,當年初看遠比《秋日和》和《早安》還來得喜歡,這次感覺卻反了過來。這也是小津嫁女兒系列的作品,從《秋刀魚之味》往回看可以看到 類似的元素如何一再重現回溯到較原初的模樣;本片父女立場反過來是女兒想嫁父親卻不答應,而母親依然健在的完整家庭也讓嫁女這件事少了點孤寂的感傷,反而父親半推半就地從缺席到終於接納婚事肯定了家庭成員感情的價值,整體氣氛較為溫暖輕鬆可說和之後類似題材作品的角度截然不同。

敘事集中在佐分利 信飾演的父親身上,以他的角色和眾女性角色之間的應對來辯證父母對子女婚事態度,少了點後來幾部片那種人際關係流轉的精巧。類似的辯證對照手法也在《秋刀魚之味》中看到,父女衝突靠年輕女性晚輩耍計謀來化解也像是《秋日和》中類似設計的預演,更不用說劇中三種不同年輕女性和長軰之間於關於婚事的衝突更是小津式的人性與時 代觀察。

結尾沒有帶到女兒婚禮或是父親在廣島和女兒女婿和解的場面,反而重點放在他和京都遠房外甥女之間的再度會面,以及透過電話再帶到田中娟代飾演的妻子身上, 這省略有趣卻也合理,這兩位在女性角色中動力較強卻是以完全不同方式和主角應對。看田中娟代如何以她的方式感染影響小津電影中的老式大男人丈夫(三部作品中一再出現妻子不斷收拾丈夫丟到地上衣服的動作),也看年輕的山本富士子如何用手腕來應對自己的母親與佐分利信,這是老派男人面對時代變遷的軟化與重新調整,他態度上的矛盾也是面對自我與時代的矛盾。

田中娟代特別在一場戲中有一大段聽收音機跟著哼唱傳統曲調(田中娟代非常迷人的表情似乎讓小津的鏡頭多留了一會), 以及末尾一群老男人開同學會時整段吟詩的場面,這些日本傳統文化元素對海外觀眾如我很有距離感,加上田中娟代回憶戰時一家人躲防空洞時的緊密情感,或許透露出小津面對時代變化的懷舊情緒和某種意在言外對戰爭的觀點,雖然一群失落男人的哀悼難免讓人覺得冗長了點。種種細節和之後的作品比起來自然尚有演化空間,同時也感受到承襲自之前黑白片的元素,像主角辦公室背景的施工噪音就像是延續自《東京物語》的同樣設計,子女成婚和父母老死都伴隨著社會發展一起流逝於時光之中。

當然本片一個搶眼的配角就是那在家中無處不在的紅色茶壺了,初試彩色片的小津看來真的很愛紅色,片頭紅白黑的字體色彩似乎成了他彩色片的標誌,就好像伍迪 艾倫也是每部片都用同樣的標題字體一用三十年那樣。這部片一改前作《東京暮色》的陰鬱情節,某種程度為小津的彩色風格打下了基礎,不過不知為何有種只是小試身手的感 覺,即使如此也依然迷人。

Blog on Cinema: [小津]彼岸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