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 觀後記

記《畢卡索的秘密》


《畢卡索的秘密》The Mystery of Picasso / Le mystère Picasso (1956)
導演:Henri-Georges Clouzot

這次克魯佐影展選映的四部片中,《畢卡索的秘密》是比較特異的一部。首先這是一部紀錄片而非導演知名的驚悚類型片,紀錄的題材是知名的當時代大師級畫家畢卡索。其次紀錄的並非畢卡索的生平及訪談,而是作畫的過程。

畫家的畫紙直接成了攝影鏡頭下的景框,創造出隔絕於真實影像的特異形式。我們看著大師的一筆一劃以及畫作逐漸成形的過程,但看不到畫家本人,甚至也見不著繪畫的手部動作,讓觀賞這部片有著觀看動畫的錯覺。其實這有點像是先前才寫過的《人肉搜索》,只是畫紙所呈現的「界面」所反應的並不是畫外的角色和情節,而是暗示作畫者創作的思緒,以及觀眾在每一個落筆之處的觀看行為。片名所稱的「秘密」當然不是說觀眾真能透過電影去理解畫家腦中的想法,更多的是展示一幅畫作完成之前不同階段的狀態。

於是從草圖開始(黑白攝影)到上色(彩色攝影),畢卡索展示的就像是一種建構或是類似於敘事的過程,尤其他的下筆並不是一般人所可能想像的工整,在凌亂的線條下所繪之物未形成前,觀眾不免會去猜測到底會畫出什麼。構圖完成後又開始想像每一筆色塊會如何填入甚至改變畫面,而像是畫到一半突然改變想法似的,畢卡索經常會破壞原本的輪廓甚至大幅塗改,最後可能畫出完全不同的東西。他的繪畫像是不斷地累積發現與變化的過程,觀眾往往一幅畫不知道何時會完成。最近讀到新聞有專家透過X射線揭露畢卡索畫作之下還有不同的畫作,大概和這部紀錄片所展示的過程有點類似?

而導演克魯佐並不只是單純的紀錄者,想來他也是認知到畫作成形過程的戲劇張力,隨著一幅又一幅的畫,到後頭電影開始透過剪接加速部份繪畫過程,畢竟越複雜的畫作所需的時間和其中的重覆停頓無法合於電影觀賞的節奏。剪接除了加速之外也是讓配樂的加入成為可能,畫作的變動和音樂的旋律節拍相互咬合,電影手法逐漸介入了原本平實的紀錄形式。巴贊評論本片時倒是認為這裏的配樂是「令人難以接受」的讓步,大概是關乎導演引導詮釋畫作的界線何在。不過克魯佐並沒有更激進地使用特寫、縮放移動鏡頭或是大幅的時間跳轉,仍然維持著畫紙與時序的完整性。

想來是為了照顧觀眾可能的感官疲乏,中段鏡頭終於短暫離開了畫紙,帶到了拍攝現場(黑白攝影),我們看到的畫紙其實是以顏料在玻璃上的畫紙做畫,再從另一邊透過攝影機拍下來,所以畫面是左右相反的(其實過去也有其他短片用類似的方式紀錄畢卡索的繪畫過程)。導演以膠捲快拍完為理由,和畢卡索溝通後展開了一段競速繪畫的戲劇橋段,這裏傳統的鏡頭語言發揮了作用,鏡頭在畫紙、畫家、導演與攝影師之間來回切換,以蒙太奇的方式創造出時間壓迫下的緊張感。這段落有趣的是展現出畫家和電影導演之間某種合作與競爭的遊戲關係與現場奇妙的氣氛,畢竟看來這是一連串為了拍攝而進行的作畫,像是一種跨界的行為藝術實驗,先前看到的所有作畫過程,可能一定程度有意識地回應了作畫者正被拍攝的狀態。。

所以《畢卡索的秘密》像是展現了多重的維度,透過黑白與彩色影像的切換,提示出影片一層又一層的後設。我們看見畫紙內容物不斷地成形變化甚至分支出不同的可能,我們徒勞無功地想像畫家下筆時腦中的創意與心思,同時我們又看到了拍攝的現場中真實的人物、身體和機器,導演和畫家互動之下電影被創造的過程,以及電影剪接、配樂手法如何地介入時間與情感的呈現,或許更可以感受到其中無以名狀的感官情緒流轉。這一切讓這部片這不只是一場繪畫的體驗,也是十足的電影體驗。

(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