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記

記M.奈沙馬蘭與《異裂》


《異裂》Glass (2019)
導演:M. Night Shyamalan

看《異裂》前把導演幾部舊作重看了一遍,也補看了前一部《分裂》,其實從《水中的女人》之後就再也沒看過奈沙馬蘭的電影,當時他被評為玩不出新把戲,後續幾部作品評價或票房失利,金童光芒不再,我也就失去了看他作品的興緻。但近期重看他早期的幾部作品後,覺得或許有重新評價他的必要。

奈沙馬蘭擅玩的逆轉並不只是把情節翻來弄去,其實他是個非常具電影式思考的導演,比如《靈異第六感》就是靈異恐怖片和成長電影的跨類型的疊合,以「鬼魂只看見他想看見的」為題,除了暗示男孩只識恐懼不懂鬼魂現身的意義,或是鬼魂不知自身已死的迷障,「只看見自己想看見的」正是一種電影本質的隱喻,或所謂的逆轉正是多重框架脈絡疊合的空隙所創造出來的戲劇。同樣的思維,如《驚心動魄》的中年存在危機和超級英雄敘事,《靈異象限》的信仰失落和外星人入侵,《陰森林》中文明的盲信與恐懼如何幻化成奇幻的外衣,當然其中有許多變體待細究。

經人指點後才發現《水中的女人》其實是奈沙馬蘭把對說故事的想法具體化成電影情節,不但落入凡間的女主角叫Story,其他一眾主配角全都忙著辨識界定自身在故事中的身份,甚至還安排一位影評人的角色給出錯誤的指示後不得好死。這種在電影中依靠傳說故事界定架構,找出各種預兆以揭示潛藏其中的邏輯的情節,最終扣合的都是關於角色對自身真實命運的確認與生命意義的探尋。他幾部作品也遵循古典好萊塢式的風格,在影像中暗置各種構圖與符號、看與不看的懸念,以及極具自信的長鏡頭調度,都企圖在形式上放入情感與意義。

《分裂》(Split)也有種形式上的趣味,片名明指的是男主角的多重人格,但也呼應了劇情男 女主角雙線分行的設計,原本以為是兩方的互相對抗,最後卻逆轉為相互的理解。《驚心動魄》(Unbreakable)的片名似乎也是在指主角心中無法被擊倒的「核心」。我比較抱怨的是《分裂》的戲肉少了舊作的精緻,結構上的設計壓過了角色的情感塑造,當然其相對低成本的單一場景調度更少了過去作品的空間運用。我也並不真認同劇中對心理創傷到超能力之間頗為輕忽的價值連結。

做為其超級英雄三部曲的終曲,《異裂》(Glass)原本也以為是指這次男主角換成了玻璃先生,但細想玻璃碎裂的意像,正是代表了角色如何擊破那看不見的牢籠。情節頗為無謂地重演了《驚心動魄》中角色對自身超能力的質疑,也是重申了過去作品中角色對自我敘事的懷疑與信仰。其中顏色的運用、反高潮的情節設計、監視鏡頭的後設意義到漫畫情節指涉的反身性,多少都是延續過去作品的元素,我也喜歡電影中舊角色所帶出的懷舊情感。

只是《異裂》和《分裂》一般,都有製作成本造成情節設計與調度上的限制,且於我也少了點舊作中故事的核心情感與思想上的份量與調和,或許我從來不是超級英雄電影的粉絲,情感上沒法跟到最後逆轉所帶出超級英雄群族覺醒的張力,又或是社會地下極權力量打壓變異者的命題實在也不新鮮,電影並沒有辦法說服我重新提起的意義。

說是談《異裂》,其實多少是簡略重探奈沙馬蘭,期待導演的下一部作品。

(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