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

對戲院觀影效果的碎碎唸

今天讀了李泳泉老師寫的"電影院進行曲"()()一文,心想終於有人專文來抱怨電影院不專業的放映品質了。

不記得是什麼時候開始注意觀影的放映效果,大概是1990年在大銀幕看了《新天堂樂園》這部關於電影院的電影,之後就下意識認定戲院才是觀影最好的場所,當然更早之前有機會在學校看到大銀幕的《屋頂上的提琴手》《真善美》《窈窕淑女》(想想實在不可思議)都是讓我難忘的經驗。不過身為鄉下的高中生,沒錢也沒機會常上戲院,大都是租錄影帶回來看,或是後來大學時期成為主流的VCD。那時不懂什麼16:9或4:3的影像格式,也不太在乎VCD差勁的解析度。但逐漸地一次兩次在戲院被大畫面震撼的經驗,或是在學校視聽中心觀賞高畫質的LD,那飽滿的色澤,細膩的影像,尤其是構圖完整的影格,都讓我對畫質模糊又左右裁切的VCD越來越無法接受。

1997年第一次到台北觀賞金馬影展可能是一個關鍵,那年在中國戲院看了大畫面的《犧牲》,雖然說不上看懂了這部片,但卻對那驚人的影像和長鏡頭感到震撼不已,那算是第一次較具體的認知到電影真的是一種影像與聲音的藝術。而尤其是影像,若我沒看到影片開頭那一大片綠草原,和片尾生命之樹映照出的奇異光芒,我是否依然能感受到這部片的莫名力量呢?也許還是可以,只是必然打了些折扣。我又想到更早之前在清華大禮堂看過的《雙面薇若妮卡》,那昏異色調和深遠的空間感久久令人難忘,但是後來有機會在小視聽室透過爛爛的投影機重看本片LD時,只看到對比不足模糊不清的暗紅畫面,完全找不回當初觀影的感動。

記得當年交大新落成的浩然圖書館,地下樓視廳中心有兩間放映室,一間是三槍投影機大畫面配上豪華座椅,一間則是傳統大電視配上一排沙發。每次電影社要排放映場地時,我總是偏好較小間放傳統電視的那間,不為什麼,因為大間那台投影機畫質實在是奇差無比,模糊對比不足,顏色也很難看,但設備大昂貴我不敢也不知從何調整。反而傳統電視放LD或DVD,亮度對比充足,顏色鮮豔,又能充份感受碟片的高畫質。

但在大電視看電影和戲院相比自然又是不同感覺,曾經一度我還認為電視看片的效果比戲院還更好,為什麼?因為常跑戲院總是會碰到放映品質有問題的時候,可能是亮度不足,可能是焦距不準,可能是音響破音、拷貝有刮痕或變色,可能是四周觀眾的干擾,當然從不放完片尾字幕更是一大問題,這些一直到今天都還常常困擾著我,反之在視聽中心看電視更能控制觀影的品質。不過電視看久了也感受到其限制,而戲院大畫面的包圍感,膠捲放映的質感也實在難以取代,即使拷貝品質不佳。

這一部份也影響了我觀賞經典老片的次數,看過金馬影展之後,總希望能在大銀幕上和這些經典片相遇,對於找錄影帶或DVD來看越來越沒興致,而且這些經典片通常也很難找到品質可以接受的DVD,通常是公版片或大陸版DVD,畫質和翻譯都很有問題,更讓我望之卻步。

另外我習慣趕影展的一個原因在於,我發現金馬影展或台北電影節的放映效果比起一般戲院來說還來的更好,首先是觀眾的品質會比一般戲院來得高,而且就算一部片日後會上院線,影展放映的戲院通常會比院線戲院還來得好。不論是之前的華納威秀或是去年的新光影城,說真的品質都比真善美、絕色、總統、長春來得好。真善美畫面小就不說了,畫面常抖動,有一廳還焦距不準;絕色亮度不足,影格常被截頭去腳,去年看《隱藏攝影機》還飽受畫面抖動之苦。總統雖然關門了,但它音響破音,大廳焦距永遠不準,當初我就已經盡量避免去那邊看片。長春算是平均下來好一點點,不過小廳也是畫面部份焦距不準,音響不夠力。

長久下來,其實我也只能忍耐學習視而不見,因為這些戲院雖然有著不少缺點,但也實在別無選擇,而且其他放商業片的戲院還有更多更糟糕的,從我在新竹威秀影城的觀影經驗,除了戲院影音規格差強人意之外,我也懷疑這些拷貝的沖印品質有問題。

總之,現在我算是有點自力救濟地買了台投影機,雖然把DVD的觀影體驗提升到(畫質)類似劇院的效果,但也看出來再怎麼樣還是比不上戲院的最好表現。看DVD要和天王片商對抗,去戲院看電影也要忍受品質不一的放映效果。久而久之,習慣了,也麻木了。

**

李泳泉老師文中寫道:

「其實,我對電影院的需求毫不龜毛,我只是要看得清楚完整,聽得清楚完整,不被前座遮擋,不被鄰廳干擾,不受光害影響,以及(也許要求太多?)能夠久坐不累,如是而已。」

這要求看似簡單,但讀完文中一連串的數落,也真是心有戚戚焉啊!

文中又提到在國外一些難忘的觀影體驗:

「待我起身步至出口,這位一臉絡腮鬍的放映師已立在門口,跟我握手稱謝。我體會到:原來放映師可以如藝術家般專注虔誠。那放映廳才半百座位,但景格完整(絕不裁頭切足),亮度標準(暗部、亮部皆有層次),聲音如實(影片裡的聲音清晰分明,影片外的聲音干擾絕無僅有),這大約近乎百分之百的電影院吧。」

「...觀看《戀戀風塵》那個仲夏夜晚;當第一個畫面淡入,火車行駛在隧道中,對著山洞口的長拍鏡頭,暗部黑得飽和,亮部層次細緻,我幾乎不敢相信台灣的電影能有那樣的沖印品質!然後,陳明章的情感洋溢、卻不氾濫的吉他曲子,那麼憂傷、那麼質樸、那麼含情脈脈!我讚嘆折服阿公送阿遠當兵時鞭炮的青煙裊裊,以及片尾那游過九份山嶺的雲影悠悠,那種一切盡在不言中的境界。當然,那場幾近完美的放映,也令人動容。當頂燈漸亮,可以看見大約三百個座位的放映廳中的近百位觀眾,彷彿都還沈浸在影片的世界中,久久不能自已!我滿足地握著妻的手,靜靜地和同行的何思穎伉儷交換感動、滿足的眼神。出了放映廳,此起彼落的讚嘆,依稀可聞。」

實在令人心生嚮往。

**

最後,我要再抱怨一下兩間戲院。

新竹影博館:放映亮度不太夠;剛放映時入口沒關門,光害常常延續好幾分鐘;放寬畫面(2.35:1)電影時,字幕有時會超出到兩側黑幕;片尾字幕沒放完就亮燈。

台北光點:除了銀幕小座位少常被擋來擋去之外(這大概沒法改了),各方面都算值得肯定,只是這次看影展發現其中一台放映機畫面中央焦距不準。

所以,今年的一個新希望,就是期待上述的各家戲院今年都能用更好的放映及服務品質來放映更多的好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