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 翻譯

[影評翻譯]《花漾足球少女》(Offside)

我會翻譯這篇,一是因為想為這部我今年最喜歡的新片寫些什麼,但自已又不想寫。二來是順便可以練習英文。再來也不是說我覺得這篇寫得很好,而是藉著翻譯才比較認真地把這篇英文影評給讀完,不然其實放在我連結區的幾個英文站我平常也都懶得看。而Jonathan Rosenbaum的影評也是我之前常會注意的(不過通常只有看片單和星號而已)。

這篇其實是兩部片的影評,我把《黑書》的部份給省略掉了,我個人的讀後感想放在文章的後面。

內有提到部份情節,不喜勿讀。

** 文章開始

原文網址:
http://www.chicagoreader.com/features/stories/moviereviews/2007/070420/ 

不要以放映所在來評斷一部電影

《黑書》(Black Book)把道德複雜性帶到了大賣場,同時《花漾足球少女》(Offside)把愉快的幽默帶到的藝術戲院。

作者:Jonathan Rosenbaum

近來院線一些片子的成功,如《羊男的迷宮》《完美女人》和《竊聽風暴》,是個好的徵兆,代表了藝術院線不再是外語電影的唯一場地。藝術院線,和商業院線一樣,會讓我們傾向於對其中上映的影片抱著某些期望,但有時候會因此而錯失一部片原本想傳達的東西。保羅范赫文上星期上映的鉅資劇情片《黑書》,和本週上映賈法潘納希的低成本喜劇《花漾足球少女》,這兩部片都混淆了一些期望。

 (略過《黑書》的評論)

和《黑書》一樣,《花漾足球少女》是如此的通俗和娛樂,讓一些敏銳的觀眾不禁起了疑心。甚至是Richard Brody,他在New Yorker的短評通常比長篇評論來得更精巧更具內容許多,他認為本片帶著溫暖的煽情,稱之為"出口給國外看的,美化的異國情調"。但某些影評所稱的煽情可能只不過是單純的人道主義。潘納希拒絕把任何人拍成反派角色,而我也不相信把強迫性別隔離(禁止女孩子現場觀賞足球賽等等)的毛拉(伊斯蘭神學家)給妖魔化會讓我們更有智慧。呈現出法律效果的荒謬已經完全足夠。

女孩們喬裝成男孩偷溜去Azadi球場,但她們被識被、逮捕、監禁在場外一處臨時替代的拘留圍欄中,而看管她們的年輕阿兵哥們其實寧可自已進去看球賽。潘納希偷偷地在真正的世界盃資格賽的現場拍攝了大部份的戲,我們從頭到尾跟著這兩組人,到後來開始同情他們兩方的困境,雖然他們痛苦往往讓人覺得好笑。一位阿兵哥向一位被拘留的少女借手機打給他的女友,結果女友的回電被少女接到而打翻了醋曇子。另一位阿兵哥在球賽中場休息不久之前,押送其中一位自已也會踢足球的女孩到男廁上廁所,但他仔細地用一張足球明星海報當做面具遮住了她的臉。這從阿兵哥的觀點建立起一連串幾乎像是希區考克式的懸疑段落:他發狂似地努力淨空整間男廁,以便讓女孩可以安靜地使用其中一間,但在過程中讓他搞不清楚到底女孩在哪裏。

然而,以同情的觀點來描寫士兵,並不代表著支持政府。我第一次看《花漾足球少女》時,一些觀眾看來被結尾那段興高采烈的伊朗國歌給冒犯了。之後我從伊朗朋友那邊得知,這邊所聽到的國歌是舊的,革命之前的版本,有意地激起一點被毛拉為了宣揚泛回教主義認同所壓抑的愛國情感。如導演在訪問中所暗示的,區分伊朗人民和他們的統治者是很重要的。畢竟,他們的社會是極為多文化的,而他們的統治者和我們的(統治者)一樣可疑。

潘納希隨著每一部電影變得更像一位大師,如此純熟地結合了虛構和真實紀錄,讓我們沒法區分孰真孰假。從這角度來看,他依然是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的徒弟中最厲害的一位。基亞羅斯塔米,他幫潘納希寫過《白汽球》《血染的黃金》的劇本,公開他最近的幕後製作紀錄片《Around Five》和那場世界盃資格賽的電視片段,這比賽和他自已的實驗作品《五》完全無關,但清楚地帶到了《花漾足球少女》,他間接地認可了它的重要性。

或許有人會注意到潘納希運用了基亞羅斯塔米的省略技巧,和使用了非職業演員,在這麼一個更具敘述形式和政治能量的故事中。藉由呈現出劇中角色共同情境下精確的真實,他讓我們去認同他所有的角色,女孩和阿兵哥都一樣。區分這些角色和John Hughes的青少年喜劇的唯一一點,就是他們所說的語言和他們必需忍受的法律,但只要美國的片商堅持把《花漾足球少女》當做一部藝術片(而它並不是),我們將會失去這部份的觀點。

** 文章結束

感想: 

這篇,就很政治啊,好像是他一貫的調調,雖然內容是反政治的,就是不要以藝術片的期望對一部片做出過當的批評,但這也是在回應美國影評圈的一些看法。作者努力地要把語言和文化的界線給去除掉,告訴讀者一部伊朗的低成本片也可以很娛樂好看,雖然是沒錯,不過我不覺得有這麼簡單。我覺得藝術和商業之間,不同語言文化之間,雖然界線不總是清楚,也有很多共通之處,但在實際市場運作上還是不同的,即使是《羊男的迷宮》《竊聽風暴》這些片要在主流市場成功,我猜想應該也必需順應一些主流的邏輯,包括類型上的運用,和宣傳上的著力點,當然文化的親疏也有相當的影響。所以《花漾足球少女》雖然我相信任何願意開放心胸的觀眾都有機會喜愛這部電影,但真要在大眾市場上成功還是有相當的難度。

再來這篇感覺沒說清楚這部片好底好在哪裏,我覺得不只是通俗和娛樂而已。不過文章內容提到一些資訊,尤其是關於國歌的那一段,讓我對結尾有了新的認識。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