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九降風》隨想

最近在思考看片和寫片的動力何在,我現在覺得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對話",電影要和觀眾產生對話,文章也要和讀者產生對話,當沒了對話的欲望,電影也不用看文章也不用寫了。當然所謂某些片和自己缺少對話,可能是自己並不是這些電影的目標觀眾,而寫文章對話的對像也常常是自己而不是別人。

九降風是近期少數會讓我很期待進戲院觀賞的電影,原因也在於我感覺到導演想對觀眾和自己進行對話的欲望,我也是算是目標觀眾,正想看看導演想講些什麼。而這對話從上片之前就開始了,對我來說第一個關鍵詞是"新竹",在新竹待了十多年,地緣的關係讓我對這部片格外好奇,第二個關鍵詞是"九零年代",電影劇情發生的年份正好是我大學的時期,看了不少懷舊的國片,沒想到自己活過的青春也開始成為電影懷念的對象,而導演選擇把時空背景放在十年前的新竹,讓我覺得在青春題材之外似乎可能還有更多的什麼才是。"職棒簽賭案"這第三個關鍵詞更是導演想納入時代印記的證據,當年我不看中華職棒,也沒特別關心簽賭案的新聞,但十年後來看,更好奇導演要如何詮釋這事件的歷史意義。最後甚至連"七個高中生"都是吸引我的關鍵詞,這和小時候看過的《七匹狼》塞滿偶像明星的邏輯不同,劇情安排了這七人的團體似乎充滿了導演的情意結,要如何處理每個角色的關係與情感變化,這遠比找什麼青春偶像來演個言情電影更讓我感到導演在創作心態上的誠意。當然看過導演林書宇的前作《海巡尖兵》,更是讓我期待這部處女長片的成績如何。

但是扯到宣傳事情就不是這麼回事了,聚焦在裸泳、青少年蹺課打架、棒棒堂毛弟等等,這當然沒什麼問題,但若我接收到的訊息如果就只是一群偶像明星演出高中情事之類的,可能進戲院的慾望會減低不少。不過《九降風》確實也是一部關於高中情事的電影,幸好除了偶像,本片還有更多。

**

而實際看過電影,再檢視上述幾個關鍵詞,有些地方滿意也有些失落。

雖說是發生在新竹的故事,電影主要的場景還是放在竹東高中校園內和各室內景裏,當然也有新竹棒球場、城隍廟、西大路地下道、東大陸橋、新竹火車站...等等地點,但我本來期待會有多一點新竹景色的鏡頭,但可能是製作條件上的困難,沒法真的重現十年前的新竹街景。一個例子是小湯最後在新竹火車站買票的畫面,十年前的火車站還在施工修復的階段,現在漂亮的外觀其實較是更現代的記憶,可能也因此最後火車站只淪為鏡頭失焦的背景。而大部份的鏡頭也都只是中景以角色為主的構圖,背後的景觀大概就是在地人可以些微指認猜測的程度,並沒有試圖透過景觀來累積一些對地方的感情。因此好像是不是在新竹拍對觀眾也不是那麼重要的事。

至於重塑九零年代的高中生活樣貌就可看出製作團隊用了不少心,從call機、海報、漫畫、MTV、流行歌曲等細節就可看出來,不過那時我不是高中生,也說不上準不準確,唯一頗讓我覺得不對勁的,就是十年前騎機車的高中生應該不會載安全帽才是。

不論這些技術上的細節,《九降風》拍得最好的地方還是在電影的重心,那一群高中男生的故事。雖然我的高中生活和片中人過的不一樣,不似預告片營造出來的好像很戲劇性很刺激,但實際看下來我覺得這其實也不過就是再平凡不過的故事,即使經過了些微戲劇化的處理,但朋友之間的三角關係,一些細微的情感與心結,蹺課、打球、抽煙打架等情節也都是很平常的事,最後故事的高潮與結束也沒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事。好像看過網路上有些人反應會覺得這部片不太能代表台灣青少年的生活,但看球賽、打電動、夜遊不能代表台灣青少年的話,難道黑幫仇殺與混亂的性關係才行嗎?還是非得是少男少女的純愛情事才行?不知道是不是宣傳出了什麼問題。但或許也因為太細緻太平凡了,反而像是從年紀較長之後再沈澱的眼光來回顧,不知道現今的高中生能有多少的共鳴與感動?

正是劇本聚焦在高中生活中各角色自然的人性刻劃,也因此讓這部片有機會超越世代感動更多的觀眾。劇本和演員表現功不可沒,在描寫這七人團體時,劇本很成功地為這七人劃分出了主配角以及各人不同的性格與功用,這不但讓觀眾更容易記住每個角色,也反應出了人性自然樣貌;團體中自然有領導人物,有中堅份子和隨後的跟班,這暗地的階級劃分若加上了三角情感的矛盾和種種心結與外力的干擾,自然而然就會不斷地變化流轉。導演拍出了人際之間這樣的有機變化,而這樣的細膩描寫有足夠的說服力,背後的原因在於選角和演出的精準,以及劇本賦予每個角色多面向的性格刻劃。

比如說團體中的領導者鄭希彥,充滿魅力又對女生四處留情,但面對女友和好友的質疑,表面上裝作滿不在乎的瀟灑,但卻止不住內心的猶豫。又或是湯啟進暗戀著鄭希彥的女友小晴,讓友情與愛情都面臨了考驗,最後造成團體中的裂痕,在心中留下了無語的遺撼。還有阿彥、小湯和林敬超(超人)三人之間隱約的(友情上的)三角關係,催化了團體的變質;對哥們總是充滿義氣的李曜行在面對阿彥和小湯的衝突時雖然仗義直言卻也無能為力,最後面對好友的背叛終於難以忍受而暴力相向。一向是小老弟的謝志昇在發生事情被帶到警局時,卻也堅守對好友的義氣進而反抗學長小湯的勸說,這也顯現出小湯在面對困難時刻時世故與軟弱的一面。更不用說造成後段團體分崩離析的林博助,他意圖討好這群好友們,卻在事情無法收拾時害怕而躲了起來。

這些充滿人性的角色,讓這部片不只是單純的青春美好,更多是在成長中對人性與生命的體悟;看著這些角色,有著許多誤會、陰錯陽差、難以忘懷的遺撼,但也看到了人性冥冥之中的宿命,而導演之手就像是上帝之手,讓他們的命運輕輕一轉,自此流散,各自告別了青春歲月。這部片還是屬於成人式的眼光,在結束十年後的現在回首過去,也不過就是平凡人在青春奮力走過的痕跡罷了,電影拍得單純卻充滿深厚的情感。

**

若要聊到和時代的關係,除了一些生活的細節之外,電影似乎沒有什麼明顯的指涉,雖然帶了點懷舊的眼光,但整個視野大都也只是放在青春時光的逝去與感懷,內容也侷限在高中同儕之間的生活瑣事,這放在不同的年份調整一下細節,大概也都還是成立的,這樣看來不勉有點令我失望。唯一的例外就是片中反覆出現的職棒簽賭打假球的新聞畫面,這群高中生雖然熱愛棒球,但在結尾之前,劇情也沒把打假球這件事和他們的關係說的直接明白,最多也只有最後把球員卡撕掉的畫面罷了。而這不斷出現的新聞畫面像是和台灣觀眾之間的暗語,隱約地把這群高中生的轉變和當年震撼全台的新聞事件劃上了關係,召喚出每個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觀眾內心深刻的回憶與情感,只是對國外的觀眾和一些較年輕的觀眾來說,是不是會有點失去了進入的角度呢?

對於打假球的事件,無論電影是說的不夠或是說的太多,雖然我當年不甚關注這件新聞,但至少這設計對我來說還是很受用。大抵上,青春就是懷抱著希望,相信著什麼,期待著什麼,就像十多年前全台的棒球迷熱烈地關注職棒的盛況。而成長,就是看清了希望背後的假像,承受了幻滅後的失落。這集體的召喚或許是為了加深青春失落的情緒,但對我個人來說,十年前十年後,其間或許沒有什麼戲劇性的轉折,但內心很多東西還是一點一滴的失去了,這也許是歲月的必然。但回首這十年,除了職棒,你可以去想政權的轉移,可以去想經濟狀況的起伏,你可以去想著社會的變化,也可以去回想著私人每個階段的重要轉變,從過去熱切和莫名的希望,歷經不斷地期待與失望,或許可以自問,這一切的期待,是否真換來了春夜的天籟?而十年後的現在,人生是否充滿了秋涼的爽快?答案就在每個人的心中,無論有,還是沒有,肯定有很多東西是不一樣了。

電影結尾小湯搭上了火車,來到了屏東球場,"意外"遇見了他崇拜的球星廖敏雄,於是兩人真的來了一場"打假球",這是只有在電影裏才能出現的幻境。小湯面對青春的遺撼找到了一個暫時宣洩的出口,而對銀幕外的觀眾而言,這撫慰的儀式晚了十年;也許是追憶,也許是哀悼,那十年前的遺撼,或是每個人心中難以挽回的過往。看完電影,百感交集,雖然張雨生的歌聲唱著"我期待",但我不知道還能不能再去相信,再期待著些什麼,畢竟歌聲背後的那個人也離開了。

寫到後來,變成很個人的感傷、碎碎唸和無病呻吟,這大概對健康不是很好,就暫且打住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