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

[電影部落格的心理治療]部落格達人頒獎會後

剛才從台北回到新竹,今天的金穗部落格達人推薦獎頒獎活動,老實說我覺得自己講得很爛,一緊張起來就語無倫次了。會後見著了楊公,他笑說我講到最後在"安靜的放砲",說什麼"看完前面一堆so so的作品之後....",好像把其他沒講到的作品給罵盡了,唉....這該怎麼說呢?

之後和breeze1985聊了我對這次入圍作品的感想,然後跑去聽聞天祥老師、Ryan和一些我不太認識的朋友聊一些電影圈的八掛,感覺呢....我真的是電影圈外圍外圍再外圍的人了,這樣也好,單純當一個觀眾是幸福的。

在坐車回新竹的路上,回想今天的活動,突然有了一些想法,關於為什麼我會不喜歡/或不那麼喜歡這次五部的入圍作品,又為什麼我會比較喜歡一些其他的作品,於是趕快寫下了這一篇,當做今天講得語無倫次的補救,或解釋,雖然應該沒什麼人在意,而且也可能越描越黑。

首先,關於我對金穗獎36部入圍影片的整體感覺。其實我一直沒法想出一個很好的說法來總結今年我看到的這些影片,一方面是每部片都是那麼的不同,要怎麼一概而論?另一方面,平時我看的電影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劇情長片,在技術、預算、創作上都相當的成熟,但面對這36部可能在創作經驗、技術上都充滿限制的作品,要用怎樣的角度來談呢?是要用和平時一樣的標準,還是站在鼓勵的立場來這些片說話?老實說,這次入圍的大部份作品,若要放在一般大型影展片單中,和其他作品一起競爭我個人有限的觀影名額,應該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會讓我覺得浪費了票錢(包括我很喜歡的《起床氣》)。要不是有部落格達人的活動,有這麼一個討論、思考的空間,以及免費的放映活動,我大概也不會來關心這些作品。當然,願不願意付錢去看一部片每個人的標準都不同,每個人對電影的關注脈絡也各異,這沒有好壞對錯。只是電影到頭來還是要面對觀眾的,就我身為一個觀眾很任性的角度來說,大部份的作品的水準確實都是馬馬虎虎的,這也是我下意識說了上述那些話的原因。

但這不代表這些片拍得不好,或大家可以不用去看它們,如我之前寫過的,"如果"你關心台灣電影,關心電影新生代的創造力和可能性,那這些片當然都很值得去關注。如果你想著是要看精彩的絕世好片,或是成熟精緻的"電影商品",那這些片都還是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其實看電影的樂趣一部份也在於你是怎麼去看待一部電影。從一個觀察評論的角度,或是從理解一種文化、觀點的脈絡看,也可以獲得很多的樂趣,而不只是想著電影要怎麼來娛樂你或感動你。至於要採取怎樣的角度,如何拿捏,就看各人所好了。

不知道有沒有越描越黑?(好像有)

至於最後五部入圍作品,今天五部電影一字排開,真的很明顯地感覺很"青春",題材很青春,手法也充滿了青春氣息,當然因為創作者全都很年輕,或許部落格達人們可能也都處在後青春期的情懷裏(我當然不例外,但對於其他評審真的只是個人純猜測,請勿認真)。只是雖然我很想沈醉在這些青春作品裏,但總結來說我沒法買帳,真誠地為這些作品感動,尤其五部作品裏有三部是明顯地"偶像劇"思維下創作出來的。拍偶像劇也沒什麼錯,我相信這些片的編導們都很喜歡拍偶像劇,也相信觀眾都喜歡看,只是剛好不合我的味口,而我想撥開這些手法上的迷霧,找一些能夠說服我的東西,卻大都找不到。

五部作品中,"偶像劇"思維最嚴重的就是《愛妳一萬年》,這擺明就是一齣電視劇,劇本有不錯的fu,設計了很多台灣和日本文化之間關係的趣味觀察,漫畫卡通式的手法,角色之間的對仗都有模有樣,當然和真正日劇的執行水準和深度來比還是差了一大截。但要把它當一部電影來看,實在極度缺乏電影感,看不出來在鏡頭和畫面細節上的經營,或是情感上的深度,劇情也缺乏血肉。當然它可以娛樂人,或許也可以感動人,但對我來說"電視劇"和"電影"還是有決定性的差別。

相較之下《少年不戴花》在影像上的經營就用力多了,也很認真地花力氣在角色刻劃上,我也願意推薦這部片給別人看。但這部片明顯地中了岩井俊二的毒,雖然拍得有模有樣,在技術上算值得一看,可我老覺得在影像美學上的似曾相識,以及為了美學而有意無意的"去台味",讓這部片形式超過了內容。直髮/捲髮這過於淺白及過火的隱喻,和隱約男女三角關係所帶出來的選擇,少年情感的來來回回其實都是在完成對青春BL電影的美學想像,缺少了點真誠的創意。尤其是關於同志傾向的困境,這部片完全是關在少年內心的小圈圈裏轉來轉去,如果能多放一些外在現實的描寫,或許會讓整個故事的情境更立體一點。

再來是今年部落格達人推薦獎的得主《天黑》,這部也是"偶像劇"思維的作品,厲害的地方在於導演對於影像上的掌握顯然是經過消化,不是明顯地模仿;導演也知道鏡頭的經營,表演的細節等等營造電影感手法是重點所在,所以整部片的完成度很高,很"好看"。但問題在於劇本實在太老梗,太缺乏鋪陳,導演用敘事的花招和唯美細致的鏡頭來掩蓋說服力的不足,把一切心力放在男女主角的表演魅力和化學作用上,觀眾若買帳,這部片就成立,若不買帳,就垮了。至於為何我不買帳?或許我並不真的相信片中男女主角兩人這種戀人或戀人未滿的關係,實在缺乏自覺地過於美好,像是一場白日夢,逃避了現實可能有的殘酷;雖然電影是泡製夢幻的利器,但美夢和白日夢有時只有一線之隔。而且日劇都要花十二集的時間來說服觀眾天差地遠的兩人是可以談戀愛的,要在37分鐘的時間裏達成任務,導演手法上的神采和演員表演的說服力是非常重要的,我覺得本片還是力有未逮,或許只是我單純地不特別喜歡裏面的音樂,不特別喜歡裏面的橋段,這一切其實是很唯心的。

剩下兩部比較不偶像劇的作品,《Hiya》在影像經營上的自覺和情感深度上比較沒有問題,所以也是我較願意推薦的作品,但這部片最大的問題在於,剪掉了那動人的結尾,整部電影對我來說似乎缺乏了情節動力,要在沒什麼明顯情節動力的情況下吸引觀眾的投入,應該是要在細節上營造出某種情緒出來,可惜我總覺得還缺了點神采。或許是我個人當兵前的焦慮和片中人的情境不甚相似吧?相反地我會推薦《頭七》,幾乎完全是因為覺得導演在場面調度上努力經營靈異驚悚片的氛圍是值得鼓勵的,電影要觀眾去相信某種"看不見"的東西,去看到影像背後那無法言說的存在,光這點來看,本片在影像的企圖上就比其他作品拚命地想讓眾覺得好美好漂亮來得深刻多了。但說實在的,除此之外,其他方面待改進的地方還很多,包括劇本和演員。

但其實,五部互有優劣,對我來說水準也都差不多,每一部都可以得到不少觀影樂趣,而《天黑》的出線我也沒太多意見,就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偶像電影。或許台灣電影真的讓人悶太久了,讓人渴望有這種清新又有fu的作品。

所以由此看來,在鏡頭畫面上的經營,劇本、情感的厚實和敘事的精準,以及難以言說的創作神采,似乎是我評判這次入圍作品的切入點,而這些當然不是客觀的標準。

拿到我最喜歡的三部片來看,《爸爸的手指頭》雖然有著劇情轉折太快的缺失,結尾那一大段旁白,什麼關於手指頭靈魂之類的,其實如果再更精鍊一點會更好,但影片透過鏡頭對父親的凝視是很動人的,完全可以感受到導演傳達對父親的情感。尤其一連串童年回憶的段落,每一段都很幽默、有趣、溫暖,很多可愛的小設計,包括挖西瓜的小孩、會吃老鼠的玩具、為掉落的指甲標上日期等等,流暢的情節轉換讓我不斷地微笑。其實後段追螢火蟲的段落,和父子夢中對望的鏡頭也都拍得很美很有感情,可惜那嫌囉嗦的旁白讓結尾有點流於八股,關於父親手指頭的懸念也沒有解決。

《綠的海平線》就不多說,各方面都做得很完整到位的一部片,連一般紀錄片不常注意的字卡、圖表、配樂、旁白都用足了心力,完全讓人沈浸在片中的歷史情境中,對片中的故事深覺感動。

《起床氣》這次我又再回頭看了一次,確實片中的小演員們表演有點太過用力稍嫌生澀。但這部片從導演創作發想的情感深度,劇本的鋪陳,對畫面影像的思考,敘事的精準,每一個環節都恰如其份,很完整地說好這一個小故事。而且本片不用旁白不用配樂,或是靠太多說明性的台詞,完全靠角色細節和情境,來暗示角色之間的關係及讓觀眾思考背後的意義,結尾收得很漂亮。這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導演各方面都照顧到了,也有不差的完成度,比起很多其他作品的頭重腳輕、顧此失彼,我會更喜歡這部片的完整。尤其我個人對片中少年的處境很有感覺,雖然我個人的成長經歷並沒有如片中的少年一般,但這種根源自私密成長經驗的故事,我覺得是很動人而且也很"本土"的,經由一個少年生活中的小片段甚至可以帶到導演對整個社會價值觀的思索,似乎每個角色的生活情境都可以在銀幕外繼續延續著。若這是導演有意為之的設計,我會覺得這位導演對這部電影的想像真的很深入。

寫這篇就寫了四小時,應該比十分鐘的語無倫次來得清楚吧?

但電影只是一場幻覺,對電影的想像可能也只是一場誤會,一切的一切也都可能只是我內心缺陷所造成的不滿足。真的,所有能拍出作品還能入圍金穗獎的創作者們,遠比我這種只能上上網打打字的"達人"(這名詞是誰想的?)來得厲害多了。我寫這篇也只是出於某種對於發洩的私心渴望,或許這就是我參加這次部落格達人推薦獎活動的最大原因吧?

每次寫完這種文字就會這樣自我批判一番,可見我自信心真的嚴重不足。

繼續心理治療...。

留言

  1. 我覺得既然已經變成公眾人物了,為了顧及形象,為了不要得罪人,通常是要放大優點,縮小缺點的,即使缺點佔了整塊肉的90%,你都要視而不見(或者是忽略式提及)到大肆說出另外10%的好,意思是,最好選擇性誠實.
    我覺得你的信心是足的,只是我們在面對媒體,面對大眾,過分表現自我總是不妥的.只是不表現自我,不就要衝突到個人意識了
    所以要練習角色扮演..

    回覆刪除
  2. 還好,我只是不習慣這種場合罷了
    重點也不是怕得罪人,只是還沒想好要怎麼來面對影片的創作者。
    因為一直以來我都自己和自己對話,會下意識地忽略創造影片背後的人。
    像這種場合,我就有點不知該怎麼辦。
    謝謝你的關心

    回覆刪除
  3. alfredo你好!其實無所謂評審或創作者,說穿了大部分時間我們也都是觀眾罷了。既然是觀眾當然擁有取捨與詮釋的空間。我想部落格達人獎最有意義的部份,事如同文天祥老師所說的-吸取各位不同背景的各位達人們的意見與觀點。電影不該只是限定於菁英文化中,我們都需要更多不同的意見來刺激思考,進而與他人達到交流與成長。況且,假使所有評審口味都相同,亦或...一定要怎樣怎樣,才能當評審,我想,這才是台灣電影界的悲哀吧。請您不要以圈外人自貶,所有關注電影的人們,都是電影這條路的同路人,你們的意見給與了創作者與觀眾們的思考方向,並且擁有交流,這是很珍貴的。最後,我想...其實還是希望妳保持原本的態度去批判評論,有很多時候,誠如你所說,在這種場合,有太多優點被放大,太多缺點被忽略,這對於創作者與觀眾其實不見得是好事,也許更坦承的態度,才會讓我們有更多檢討與成長的空間。加油!!![by 頭七導演]

    回覆刪除
  4. to balamovie:
    謝謝你的鼓勵
    其實呢,每次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之後,就會開始懷疑自己寫的到底有沒有問題。
    像之前的《練習曲》也是一樣,這只是我的一個壞毛病。
    好像不這樣文章就沒法結束似的。
    也不完全是這次金穗獎活動的關係。

    回覆刪除
  5. 可能是有點蠢的疑問
    後來我在想,這種以平常看電影的想法來要求短片是否合理呢?又想到,到底短片的市場何在?
    除了一般影展通路之外,不外就是電視、網路等等媒介,在這些媒介的限制之下,在手法和題材上可能都要有所取捨。而畢業製作或拿輔導金這些以自我創作為主的短片,除了當作拍長片之前的練習之外,到底面對的觀眾又是哪些族群?只能受限在電影圈內人士和少數影迷嗎?

    回覆刪除
  6. 我覺得..
    (以平常看電影的想法來要求短片是否合理呢?)
    合理啊,就是要有這些嚴苛的想法,導演才會知道自己需要改盡什麼啊.
    因為他們也不是一輩子要拍短片吧,究極目標應該會想拍長片,因為長片(比較起來)才有票房市場.
    (到底短片的市場何在?)
    短片的市場是在成名後的未來(現在有當然是不錯),它現在的存在主要應該是創作者一個簡單的開始,然後最後發展成長片.是一種過渡性的成品,它需要的是打嚮創作者的知名度,好讓金主們覺得你很棒,然後掏錢相信你拍長片沒問題.
    當然它可以是比長片還要棒的作品,但它還是得拍像樣的長片來打嚮市場知名度後才比較有利基吧.
    (面對的觀眾又是哪些族群?)
    也許就是你說的"電影圈內人士和少數影迷"吧!
    因為掏錢,當然想看最好的..長片

    回覆刪除
  7. 那不知道哪一屆的達人獎會找上我,不過排在我之前的達人還多多咧...話說,評審金穗獎的時間我人也不在台灣哩,算了,也別貪這個名了...(我莊子真的是讀假的了)

    回覆刪除
  8. to 肥內:
    你可以自己報名...:)
    to idioterne:
    謝謝你的回應。

    回覆刪除
  9. 其實我之前有跟小羽提了一個建議
    就是如果明年還想辦達人獎的話
    全面開放「身在台灣」的部落客報名(不限電影類)
    然後由前兩屆的十六位達人去票選第三屆達人
    (按票數or積分的前7-9名)
    不過話說回來
    如果活動力這麼強的小羽不接了
    那那那~
    搞不好這兩屆就是絕響了

    回覆刪除
  10. 是哦?不知道小羽這麼重要
    希望日後還能再辦下去
    票選第三屆達人聽來很有趣,但會不會造成想參加的人怯步呢?
    可能有人不想被別人評選,尤其被同是部落客的同輩或晚輩。
    不知我有沒有想太多了?

    回覆刪除
  11. 咦,alfredo剛好也在線上喔~~
    我覺得你想太多了...反正是票選,應該是不記名投票吧?不過...前兩屆的達人有資格(這話沒有說重的意思)去評別的部落客嗎?我不知道,我覺得要是我,很難,因為標準為何?不管為何,如何有辦法看遍某個格?除非文章很少,要不然假如我沒有看完所有周星星的部落格,我能說周星星是個(或不是個)達人嗎?
    嗯~~很難,我覺得。
    但無論怎麼運作,繼續辦下去是好的,因為也讓創作者多了幾個不同角度欣賞他們作品的機會,又可以多交些朋友,多好,搞電影的沒有人脈要怎麼活?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留言身份若沒有Google帳號或其他網路ID,請使用名稱/網址的方式留言,網址可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