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

法斯賓達回顧影展小記(8/1)

這幾部片稍微有感覺,所以寫得比較多一點。

11satansbraten_p400_538

《小惡魔》(Satan's Brew - 1976)
這真是一部恐怖又瘋狂的電影,法斯賓達用喜劇的方式來呈現劇中人殘酷混亂的情感宰制關係,很多讓人覺得不堪的行為和畫面。缺乏切入的角度一度讓我精神不濟,但後來我想這是法斯賓達的自我告白吧。

劇中人的世界觀是:把人分為強者和弱者兩種,弱者巨服於強者,而強者剝削弱者。劇中的詩人作家就像是導演的化身,所有的人都因他的才華而自甘為奴,作家也毫不羞恥地凌虐利用身旁的人。當作家陷入靈感枯竭與經濟困境時,卻仍然止不住的自戀與剝削,他即是強者也是弱者,這一切顯得更加地不堪。

當然戲劇的推展一度讓主人翁面對自身的危機而開始反省,但人生就是不斷的振作與沈溺的循迴,結尾的死亡似是作者的頓悟,但突然間一切卻又奇妙地回到原點,永不得超脫。

07alialifear-modified

《恐懼吞噬心靈》(Ali: Fear Eats the Soul - 1974)
清潔老婦和年輕外藉工人的"純真"戀情與婚姻,卻遭受旁人惡意眼光的威脅,這是非常具有策略性的設定。這些眼光從惡意到善意的轉變,也隱喻了人際關係中的現實利害,但除此之外他們的婚姻似乎還有更深層的危機,幸福真不是件好玩的事。

這部片和《遠離天堂》(Far from Heaven - 2002)同樣是改編自Douglas SirkAll That Heaven Allows,在階級差距之外,法斯賓達更激進地加入了種族和年齡的差異,挑戰劇中人的也挑戰觀眾對愛情配對的想像。在看似平鋪直述的情節中加入了很多角色的細節,刻劃出人在社會中排擠人與被排擠的不得不然,也對應到法斯賓達舊作《外藉工人》的部份主題。

而情節更進一步地描寫男主角心中的永恆鄉愁,和內化到女主角心中的文化優越感,這讓兩人雖然克服了外在的眼光,卻難以阻止兩人關係的分崩離析。不過到故事的結尾,男女主角兩人相擁共舞的畫面,導演似是注入了深刻的感情,為這兩個孤獨的靈魂找到了走下去的力量,雖然結局仍然充滿困境。

感覺這部片的風格似是導演從早期的簡約疏離,到後期華麗通俗風格之間的過渡,在調性和節奏上達到一個滿好的平衡。

Haendler_der_vier_Jahreszeiten《與四季交易的商人》(The Merchant of Four Seasons - 1971)
看到現在,似乎法斯賓達的班底演員都有機會輪流主演他的電影。這部片我覺得還是有一些早期黑白片的簡約風格,當然這次的彩色拷貝畫質不錯,鏡頭和情節的設計顯得更精緻和通順。

本片講一個失意男人的故事,他從戰場回來面對著不怎麼歡迎他的家人,後來他和妻子經營水果攤,卻在一次家庭爭執中風住院。從他的生活之中電影逐漸挖出種種隱約的人性陰暗之處,包括他被家人的歧視、他和妻子之間的互不信任、生命中無法相守的最愛、年輕時未竟的志業,甚至是戰場上慘痛的回憶。

最後雖然他重新站起來讓生活重上軌道,這一切卻讓他在看似幸福的日子中喪失了活下去的慾望,再度重申了法斯賓達對人性和世界悲觀的看法。

15veronika_voss《維若妮卡佛斯的慾望》(Veronika Voss - 1982)
BRD系列編號第二號,卻是第三部問世的作品。明明是法斯賓達較新的片子,可是這次16mm的拷貝品質非常不好,是這次影展最差的一部,非常不推薦觀賞。

戰後被人淡忘的電影女明星維若妮卡佛斯仍然陷入過往風華的幻覺,一位記者意外和她相遇並為她著迷,但追查下去記者竟發現這位過氣明星被某間私人診所以毒癮控制著,過著行屍走肉的生活。他企圖揭發不法卻帶來更大的危機。

因為是BRD系列,看來導演有意呈現他對戰後德國歷史的某些觀點,包括被遺忘的納粹德國--其中因無法面對戰後社會,透過毒品自我麻痺和自毀的悲劇,以及資本主義發展下的人心淪喪。

這部片重回黑白攝影,呈現出老電影明星的風華,故事又加入了黑色奇情驚悚的元素,像是《日落大道》的某種翻拍。可惜放映畫質太差,讓人難以投入。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