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

噶瑪蘭國際短片節二日雜記(下)

(順道一提,噶瑪蘭國際短片節的主視覺真的滿漂亮的)

第二天的行程離開了宜蘭前往羅東,坐火車只要十分鐘。相比之下羅東車站運邊就是比較傳統熱鬧的市區。上午的空檔頂著超級可怕的大太陽和友人租了腳踏車悠閒地騎到附近的羅東林場,林場那些湖上的飄流木非常的壯觀,可惜沒等到據說超級感人的火車經過的畫面。之後天氣太過炎熱也放棄了附近還是一堆人排隊的肉羹。

羅東這邊的放映廳是羅東高中演藝廳,也是一個小而精緻的放映廳而且冷氣超強。其實就放映效果來說和宜蘭演藝廳不分軒至,尤其中午看了競賽單元的兩部短片,藍光格式放映的效果相當不錯,可惜影片本身我沒什麼感覺。

童樂園專題其中有三部片我負責手冊撰稿,這次全部五部片看下來,或許這些片對我個人口味而言都太過可愛了點,但《近在眼前》(Lost and Found)那可愛到不行緊揪住人心的友情大冒險,看導演如何透過比美好萊塢的電腦動畫,用充滿戲劇性的每個小細節來抓緊觀眾的目光與情緒。這次是第二次觀賞,反而更能夠感受到觀眾和影片之間情緒互動的魔力。《烏鴉街的春天》(Springtime in the Crow Street)這部少見的拉脫維亞動畫,畫風比較是傳統的繪本風格,復古的歐洲風情和童年鄉愁配上輕快的民族音樂,清爽宜人。

(左:《近在眼前》右:《烏鴉街的春天》)

《校園烏托邦》(Stranger No More)這部紀錄片記錄了世界各地而來難民學童在以色列的難民學校接受教育的故事。在以色列的宗教信仰紛雜的環境之下,學校和老師們接納各個不同膚色種族語言與信仰的孩童,營造出一個世界大同般的教育環境,極為勵志感人,雖然不免會想故事是否該有其另一面?《水母男孩》(Jellyfish Boy)有時讓我覺得有些做作,但導演以童稚的純真來傳達性別界線的模糊與開放,或許是很好的兒童教育題材。《我的爸爸是超人》(Legacy)則又是另一則好萊塢式充滿童真的美式超級英維白日夢。


(左:《零預算動畫》右:《至少說聲我愛你》)

大衛歐雷利(David O’Reilly)專題對我而言是本次影展的大驚喜。這位才26歲的年輕動畫創作者似乎在動畫界已耕耘多年,這次專題選映他從2006開始的許多獨立短片。他的風格不是走傳統手繪動畫方式而是以電腦動畫創作,但在時間和預算的限制之下卻能創造出某種低限的美學,《零預算動畫》就是充滿了最簡陋的色塊與貼圖,甚至刻意做出很多充滿瑕疵的效果,卻在此等混亂的電腦三維空間之中展現難以言喻的世界。或是刻意用"小畫家"風格做出童稚味十足的《章魚貓尋親記》,一再挑戰傳統動畫的審美觀。

而在這些以色塊和線條構成的立體奇異空間之中,充滿了導演的幽默、瘋狂、孤獨甚至暴力,明顯可看出許多現代媒體形式的影響,包括電視、電玩、MV、日本動漫。但導演在QA自述在這些形式之外,他也深受傳統老式如迪尼士動畫的影響,尤其許多以動物擬人的角色,搬演著最純粹的角色動機與動作。《噗噗吉祥怪》如Pixar抬燈那般默片式的趣味,《小小狼兒找媽媽》混雜著老式的尋親命題卻有著血腥的元素和爆炸般的瘋狂結局,或是如《?????》《元氣物語》那種快節奏瘋狂的電玩動漫意像包裝著黑暗的童話。

但手冊上大衛歐雷利又說深受塔可夫斯基、麥可漢內克、葛斯范桑等大師的影響,在這裏可能沒法真的去爬梳這些大師影響的脈絡,但一些較長篇的作品,如《至少說聲我愛你》透過某種未來世界跨物種的貓鼠擬人戀,描寫穿越時間和空間各種可能性不斷輪迴糾結的情愛,卻也有對現代情感關係疏離與異化的透視。或是最具份量集大成的新作《變態共和國》已經在製作條件的改善上展現出更精細的動畫品質,但在大衛歐雷利式怪異的現代世界中許多不同角色片段的切割重組,新聞報導、情境喜劇、電玩暴力、綜藝節目…等影像風格的拼貼呈現,與角色和情境的錯置,不但一再挑戰玩弄反思觀者與媒體之間的關係,也傳達出現代人社會的荒謬與孤寂。另外兩部MV作品U2的《如果今晚不瘋一下我會發瘋》和M.I.A的《Bang》也都是此等風格命題的反映。

(大衛歐雷利在場外和觀眾面對面)

以上拉拉雜雜只是個人暫時的印象,我喜歡大衛歐雷利在於他作品中以一種新鮮的視角與形式來呈現這個世界,是屬於現代的疏離又私密、熱情又冷靜的態度。而他本人也是非常的親切可愛,千萬不能錯過這篇導演大衛歐雷利台北記行。另外他幾乎所有作品都可在他官方網站線上觀賞。

本來是想多少催一下票的,不過在寫這篇雜記的當下噶瑪蘭國際短片節也已經結束了,我並沒有參與第二週的活動,無緣參與我也很喜歡的山村浩二導演作品放映。這短暫的兩天一夜之行,匆忙之中沒特別在宜蘭玩到什麼或吃到太多美食,不過離開熟悉的環境去參加原本已很熟悉的影展活動,能看到一些好片,認識一些新的導演和作品,也算是在平日觀影活動之外多一些新的刺激,呼吸點新鮮空氣。最後當然也希望明年噶瑪蘭國際短片節能繼續辦下去, 並且越辦越精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