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記

聖殤

 


《聖殤》(피에타 – Pieta - 2012)

(本文有劇情透露)

金基德還是有其才華,即使可能會有人嫌太狗血玩不出新把戲,但他真懂得以有限的元素創造電影感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在這乍看寫實的超現實電影空間,所有的一切都是象徴與表演,角色被放入極端的情境做出極端的行為,有無現實說服力已不是重點,世間人性輪迴的演繹和情感宣洩才是導演想要表達的。

暴力與復仇是韓國電影常見的題材,故事以簡單的場景就營造出一個人為芻狗的世界,貧窮破敗的街市充滿了各式私人小工廠,五金工業的意像充斥整部電影,似乎每家店都有一位向地下錢莊借錢無法償還的債主。身為討債人的男人上門殘忍地斷人手腳以詐領保險金償債,接著討完債還去市場買生禽回家活宰煮食,雖然暴力大都在畫面外,但人的暴戾之氣已呼之欲出。被害人都對他恨之入骨,有人甚至日後上門尋仇。

神秘女人不請自來出現在男人的生活中,她自稱是年幼時遺棄他的母親,男人自然不信且暴力相向,甚至還以超過尺度的行為來逼迫這女人,這一方面是男人莫大的仇恨,同時也是對愛莫大的渴望,當女人能忍受惡意的欺凌,方才能讓他相信她所懷抱的愛是真的。女人通過了考驗,男人逐漸開始像兒子一般地依賴她。暴力討債依然繼續,但男人明顯地軟化了他的立場,電影中每次討債段落看似重覆但每段都有其用意,到後來甚至男人不忍下手,欠債人反而自行動手。

女人和男人、討債人和債務人之間關係的轉變,這些變化就足以推動情節,到後來這個暴力相向的輪迴結構電影明示暗示了其根植於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新的大樓不斷建起,底層的人們只能被社會巨輪碾過,但他們彼此間也只能相互廝殺。男人的暴力雖是自幼缺乏母愛所致,女人的出現也展現出他改變的可能,只是人世間的血債似是無法超越,女人對男人所做的是救贖也是報復,越有強大的愛才越有強大的恨意,才能去愛你的仇人;但也是因為男人體認到了愛,才能理解自身所犯過的罪。愛與恨,復仇與救贖已是一體兩面無法分開。

我想到達頓兄弟的《兒子》裏父親面對殺子的兇手,他所做的也是去愛他,但出發點完全不同,這是西方人的道德觀和宗教觀不同所致。在金基德血債血還的世界裏,對愛與救贖的體認只能是場悲劇。尾段男主角為了尋找被綁架的母親重新回頭巡了一遍那些倒閉破敗的小工廠,同樣的場景卻已是主客易位,最後高潮戲也是前段類似場景的重現,不算新鮮的設計卻依然有效。

高潮處一個小設計,當女人欲跳樓時,她背後另一個喪子的老婦為了復仇也偷偷接近,差點就要推了她一把。這是電影在主線復仇情節之外偷偷營造另一個同樣為子復仇的線,當跳樓的意念和推人的意念在該場景中短暫錯失,其實是具像地強化了影片中那看不見的罪惡的業力(不知為何讓我想到導演舊作《空屋情人》)。而男主角在結局的選擇其實也是完成導演在電影中貫徹的宿命。即使裏面所有的人都是社會的小齒輪,即使電影也有短暫地提到社會結構的問題,但故事最後還是回到了人自身對罪與罰的信念。

(觀賞於2013年六月十三日)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