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 影音 影展

2013高雄電影節小記

 


今年是第二次參加高雄電影節,去年只待了一天看了三部片,今年則是待了三天兩夜看了七部片。對住在北部的我來說,特地花時間金錢南下觀賞影展確實是不小的花費,其實今年也是剛好申請了公司的旅遊補助才得以下決心成行,順道也趕上黃色小鴨在高雄光榮碼頭的最後一個週末。

這屆個人的看點還是放在電影作者和經典老片上面,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專題我沒買到新作《我的意外爸爸》的台灣首映場次,而是補看了導演99年的舊作《下一站,天國!》和重看了對我個人而言算是很有紀念意義的啟蒙作,導演95年的長片處女作《幻之光》。友人MIKE推薦的義大利導演保羅索倫提諾專題,我也挑了06年的《家族朋友》以及今年的新作《絕美之城》來觀賞。另外趁機會補看了侯孝賢導演96年的舊作《南國再見,南國》和86年的好萊塢B級奇幻經典《異形奇花》的數位修復導演版,最後則是繼續順著本屆"變奏國度"的主題看了描寫愛爾蘭龐克傳奇唱片行的傳記電影新作《龐克 槍火 唱片行》。

七部片中四部是膠捲三部是數位拷貝,新舊規格對比之下更有一種時代變遷之感,膠捲理所當然地隨著年代放映品質有所劣化,但即使是不到十年的較新電影也有對焦及聲音上的問題,更不用說普遍偏暗的畫面。在這個全面數位化的年代,這批拷貝可能還會繼續巡迴好些時候,放映品質眼看會更加惡化,甚至我懷疑連放映設備可能也會逐漸疏於保養更新。雖然膠捲放映一說是能多看一場是一場,但早就沒法看到這傳統規格的最好表現。反過來看數位拷貝畫質和放映效果確實是更加穩定細緻,但似乎也不及記憶中膠捲最好的效果,或說是回憶真是能美化一切嗎?




《下一站,天國!》(ワンダフルライフ – After Life – 1999)是這次看的七部片中拷貝畫質最糟的一部,疑似是由16mm轉製的?這部是枝裕和的第二部劇情長片意外地有點紀錄片的味道,電影故事的設定是人死後來到一處無名的中途站,在這裏死者經過一系列的訪談後要決定他人生中最想留下的回憶,工作人員會將死者所描述的回憶以製作電影的方式拍成影片,一星期後死者將觀賞完成的影片,並隨之放下在人世的記憶帶著唯一的回憶前往天國。

影片中有大量受訪者對著鏡頭談著他對人生最深刻的回憶的訪談畫面,看得出其中有素人參與演出,劇本應該是導演從過去記錄片經驗中得到的靈感,並以此大哉問建構出這個超現實的故事。而以電影來重製人生的回憶頗有反應導演自身以電影創作捕捉生命故事的後設意義思考。只不過在生命結束後一個人會如何地回顧他的人生,什麼是你活到現在最重要的記憶?這問題出的簡單但回答起來卻無比沈重困難,影片中提出的許多案例或許可以讓人思考但還是頗有點走馬看花之感,或許真是要嚐盡了人生的滋味才能真正體會屬於自己的答案是什麼。

而片中設定一連串人死後進入天國的儀式,或是暫時留在中途站為其他亡者服務的靈魂,其細節很像是公務員的工作流程,裏面一對一訪談、資料查閱和開會報告進度等等場面似是反應了一般公司組織文化,也是種職人精神的描寫。但若真要以此去思考電影中生與死的設定,又顯得這設計太過便宜方便,似乎只能單純當做展演人死後回憶過往的虛擬場所。對我而言這是一部溫情有趣卻也不免覺得有些失望的作品。



《幻之光》(幻の光 – 1995)是個人相隔十多年後的重看,放映畫質尚可但偏暗,音響效果也不佳,有點可惜了這部片美好的攝影和配樂。請來陳明章做配樂或許可以猜測電影受到侯孝賢長鏡頭美學的影響,某些構圖也有小津的影子,關於生命與死亡的哲學應是來自原作宮本輝的養份,這些致敬的元素讓這部處女作顯得份量十足,卻也還是可以看出日後是枝裕和的風格。 工整細緻的構圖,緩慢的節奏和捕捉城鄉四季的自然光影都是當年初看時讓我感動的手法,現在觀來卻不免有些新手的生硬。

關於死亡的神秘,這次更有不同的感觸,女主角不管是身為東京的家庭主婦,或是丈夫死去多年後嫁到海邊小鎮的成為新家族的媳婦,她一直是處在身為妻子、母親的框架下隨波逐流,其第二任丈夫也是為了家庭和父親回到鄉下並娶妻生子,社會倫常的關係緊掐著他們的人生軌跡,雖然他們各自也心懷著私人情感,但在各自的另一半先後離開人世後他們似乎再也無法為新的家庭與關係投入完全的熱情,即使所有人都相處融洽相敬如賓。女主角丈夫疑似自殺的動機或許和片末第二任丈夫提出大海死亡的召喚一樣,都是種脫離這世間連結的無名渴望,在長鏡頭之下每個角色都成為自然、時間、光線的渺小背景,只有死亡才是一切牽連的出口。



這次新認識的導演保羅索倫提諾(Paolo Sorrentino)剛好是和是枝裕和截然不同的電影作者,《家族朋友》(L'amico di famiglia – 2006)中角色的性格和意念在電影中被放到最大,比如影片開場沒多久就是一連串女排球員在球場上慢動作的身體特寫,一直到影片中段觀眾才知道那是男主角每天從家中窗戶偷窺的畫面。這部影片的主人公是個粗鄙猥瑣的中年男人,靠著放小額高利貸和暴力討債在社區建立了一點他自己的威望,但他必需每天服侍家中躺在床上足不出戶的母親。在這個罪惡世界堕落男人的心中自有他一套安身立命的哲學,卻還是按奈不住對女人的慾念以及想被愛的渴望,而改變自身命運的誘惑就在最出人意料的時候出現。保羅索倫提諾喜歡玩鏡頭移動、風格化的剪接和音樂,看得出他對描寫男人心中幽微情結的偏好,或許可以說是義大利精神文化的探究,詭奇的影像和節奏都自有其一套美感。



保羅索倫提諾的特色在他的新作《絕美之城》(La grande bellezza – 2013)中都提升到了一個極致,結果就是一部很難不讓人聯想到這是費里尼《羅馬》的二十一世紀版本,開頭的合唱聖歌和羅馬古城的美麗景觀,下場戲突然跳到充滿電音與舞動肉體的夜生活,跳動的敘事跟著一位久未發表新作的作家穿梭在羅馬的名流階層之間,也像是對《生活的甜蜜》的致敬。電影觀照了作者對羅馬的景與人的觀察,也描寫了主角自身對女人的回憶和遲遲不願再度提筆寫作的心結,這也像是《八又二分之一》。導演的兩部作品對我都不是那麼容易消化,但《絕美之城》中美麗的畫面流動,對藝術、生活與生命的感觸與思索都極美,說它像是新世紀的費里尼可說是一種讚美。本片數位拷貝的畫面在喜滿客影城大銀幕上觀來十分震撼,可惜似乎台灣並沒有上院線的計劃。



侯孝賢的《南國再見,南國》(1996)也是另一場電影美學的展現,這部我一直無緣得見的侯導舊作現在觀來就作者的藝術手法來說已經是相當成熟了,尤其李屏賓掌鏡的攝影和鏡頭運動都很有侯導中後期作品的一貫味道,這讓這個描寫台灣黑道的故事除了本土味十足的社會寫實元素之外,更多了一層作者對角色宿命以及整個時代苦悶的藝術觀照。裏面年輕一代對生活與未來的茫然,黑白兩道的利益糾葛與權力運作,還有主角對身處台灣族群矛盾和某種國族的焦慮的背景,都讓我印象深刻。雖然侯導之後仍然有作品觀照台灣社會與歷史,但這部片或許可說是導演逐漸放下他對社會歷史題材前的最後一部片。這次膠捲拷貝的狀況滿好,雖然放映效果稱不上完美,但算是很難得的機會。



經典Cult片《異形奇花》(Little Shop of Horrors – 1986)數位修復導演版這部是這次影展觀影中年代最久遠的影片,在好萊塢的加持之下反而是放映效果最好的一部。之前沒看過戲院版,這部描寫外星異形植物入侵地球的音樂劇電影充滿了黑色血腥幽默和動聽的歌曲演唱,娛樂性十足。歡樂的歌舞橋段配上恐怖血腥的情節,其反差很有效果。更重要的是故事緊扣著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吃人的意識形態批判,看似良善的男女主角其實都同時是社會的受害者與共犯,其間的曖昧性可能是這部電影最大的樂趣所在。

後來上網查了一下導演版和戲院版的差異。Frank Oz導演版的黑暗結局直接讓男女主角超過了救贖的底線,或許有人會覺得太黑了點,但說真的看到女主角最後的選擇時真是犀利地讓人覺得過癮。而戲院版的快樂結局當然可以說維持了故事和風格的反差,男女主角最後建立的快樂家園仍然嘲諷了主流性別角色與中產家庭形像的虛幻,傻氣虛假的結局也是種後設的自我批判。兩相比較算是各有所長,但我暫時還是偏好導演版的生猛。



相較於前面的專題導演作品和經典舊作,《龐克 槍火 唱片行》(Good Vibrations – 2012)這部描寫七零年代愛爾蘭龐克音樂傳奇唱片行的劇情片就較無可看之處,當然對搖滾樂迷來說裏面出現了許多經典的歌曲和樂壇傳奇人物是其看點,龐克音樂的歷史與當時動盪的社會氣氛之間的關係也有生動的描述,主角對音樂的理想以及龐克音樂如何撼動社會苦悶的心靈確實讓人激動,但缺乏更多層次的觀照讓電影多少流於平板,我想是滿挑觀眾的一部電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