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記

雜想《依達的抉擇》與《冰毒》


《依達的抉擇》(Ida - 2013)
 
連著兩個星期看了《冰毒》和《依達的抉擇》,都非常喜歡。完整評論《依達的抉擇》不是太容易,但相臨的兩部片常常會有著莫名的連結,或許是一種共通的現代精神,或是個人腦補後的胡思亂想。

《冰毒》的好看一部份在於其背後的脈絡,包括導演離鄉在台灣成長的故事,台灣和東南亞與中國之間的關係,電影裏面漢民族離散以及全球化架構下的悲劇,其實也都和台灣處境是難分難解的,當然還有一些莫名的出國比賽台灣之光意識,和發現一位準大師的驚喜。《依達的抉擇》則是完全不同時代另一套歐洲的東西,包括猶太人心結,大屠殺的回憶,宗教的衝突,神性與 人性,出世和入世,和一些隱約的歷史批判,感覺離此時此地很遠,但其實兩部片都是用類似的精神來處理電影藝術和人生、世界的關係。就像是某種遙相對望。

趙德胤在《冰毒》裏努力掌控電影的鏡頭、節奏,用非常少的錢和時間企圖達到電影語言最大的效果,電影不只是用來服務情感和寫實,而是將現實和情感凝 結成形式上的主體,成為穿透殘酷現實的隱喻。相比於《冰毒》的低調與初熟,波蘭導演 Pawel Pawlikowski 的《依達的抉擇》在形式和技巧上更是直接挑戰另一個水平,以向復古新浪潮電影語言致敬的形式,華麗地建構出歐洲文明的苦難與心結,經乎每個鏡頭光影和構圖都可以讓人拿來玩味分析,影片氛圍卻又是低調而節制的,難怪有人會以完美來形容(當然這有待討論)。

兩部片在電影形式上的著力其實都是為了把原本已經很衝突很戲劇的題材,再拉出更多的層次和更普世的題旨,就好像中文片名點出的「抉擇」,依達面對原本宗教的信仰感召,卻又發現她血脈裏的悲劇身世,這些發生在她身上的故事定義了她的生命,但同時又像是降臨於她的意外。在這出世入世的十字路口,種種困惑的選擇 突顯出的不再是人所面臨的衝突本身,而是依達身為人的存在。

《冰毒》裏兩位主角為了生存都做出選擇,但這些選擇只是一種幻覺,時機一過一切都將毀滅。依達則是陷入選擇的當下,她面對的不是如何活過另一天,而是要走向哪一個終點與幻覺。她和她阿姨之間的對照再清楚不過,汪達阿姨經歷過苦難後到了再也走不下去的境地,甚至她後來的抉擇一部份是來自依達成為修女放棄世俗的生命的決定,她所放不下的正是依達打算要拋棄的,而後她的死亡也讓依達的生命稍稍轉了一個彎。

電影當然沒有把結局說死,但也就是這沒說死的當下才是依達生而為人的證明與考驗,就好像拉人入地獄的冰毒,在吸入的一瞬間卻開啟了無盡的想像。又想到 《冰毒》裏那殘破的安老衣,就像依達終於找到親人的遺骸,卻也只能從一個坑洞移到另一個坑洞,不管是漢族或猶太族,殘破的歷史身世一再規範著自己的身份,卻又再也沒能力指引自 己未來該往哪裏去。結果這兩部看似天差地遠的電影其實也可以是在講同一件事。

(《依達的抉擇》觀賞於2014年七月二十七日,目前正在院線上映中。)

先前的評論:Blog on Cinema: 《冰毒》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