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電影、青春、台灣夢:《大稻埕》


 《大稻埕》(Twa-Tiu-Tiann - 2014)

看 《大稻埕》,覺得其精神其實和《KANO》是連成一氣的,透過回到歷史情境去召喚出現代 台灣可能逝去的記憶與情懷,《KANO》講究的是電影製作的規模細節和熱血的故事並以此親近觀眾,《大稻埕》則是用豬哥亮的搞笑和通俗的故事,但兩者不約而同都是回望了同樣的「黃金年代」,那個遭受日本殖民的壓抑與反抗的時代。

這是穿越時空的故事,劇情對時空旅行的設定解釋的不清不楚,除了現代人回到百年前的一些年代錯置的戲劇效果之外,對於歷史可能遭受的影響與其焦慮並不是電影的重點,歷史事件的年代細節也依戲劇需要任意挪動虛構。主角透過一幅畫穿越了時空,也像是進入了畫中的歷史世界(多彩繽紛的《南街殷賑圖》), 一個充滿古早台灣符號印記的平行虛構時空,從電影中現代的角色在舊時大稻埕都有相對應的人物,就知道故事邏輯是更奇幻超現實的。要從歷史考據 來批評這部電影可能搞錯了重點,歷史電影不只關於歷史細節,更是要呈現出回望的觀點,導演葉天倫仍然掌握了好的電影戲劇該有的多重性,這也是這部片從表面的低俗搞笑和芭樂青春通俗劇提升到有別於餐廳秀和通俗電視劇的另一個層次的關鍵。稱不上是經典傑作,但就一部有政治文化企圖的賀歲商業片來說,明顯比導演前作《雞排英雄》來得更好更完整一些。

一個關鍵的線索:片中男主角必需要許願才能穿越時空,但主角意外穿越時空時下意識許的願望他事後卻想不起來,直到後段才一一揭露,「青春」是很籠統的關鍵字,年輕人想要有出息、想要純粹的愛情,想要回到母親的懷抱,回到百年前正是主角無意中想追求他在現代台灣所缺乏的青春。這和《KANO》透過球場上的汗水與熱血來定義了台灣所謂的黃金年代是如出一轍的,也呼應了當代一般認為年輕人的失落。這樣的主題精神相當明確,因此在結尾跨時代的男女主角必需要分離,因為除了愛情,主角們發現了更重要的東西,甚至身為大學生的他日後要是參加了太陽花學運也是理所當然的。電影中百年前的集會遊行請願和電影上映後一個半月台灣發生的學運真是有著巧合又不巧合的呼應,雖然故事發生的2014年夏天明顯是平行時空的台灣。整部片內在精神非常的一致,追問何謂歷史與青春,正是要召喚對現代台灣的省思,所以主角回到現代後,一切就都不一樣了。

豬哥亮在電影中飾演的豬教授貪財好色又怕事,同時又是台灣的守護者,其性格的不一致在情節中或許缺乏脈絡,但導演利用演員形像表現出來還是很有說服力。隋堂是豬教授守護的情人,又是男主角宥勝想守護的母親,有趣的是導演卻安排她是來自大陸的滿洲人,這像是牽就演員語言的設定讓北京話的出現在情節有了方便的解釋,同時片中出現的各式語言也有意無意地強調了台灣族群混雜的特色與包容。主角回到過去引進了許多現代的元素,形成過去和現代混雜的拼貼風格,看來是搞笑胡鬧,但若片中的歷史本來就是超現實的拼貼,加入現代林強的〈向前走〉或是自拍或是詛咒信有何不可?甚至台灣人的好熱鬧或說是理盲的性格在片中兩個時代都有意展現其相似性,雖然背後歷史細節的描寫看來隨性且廉價,我更願意說這是導演企圖連結歷史過去與現代的通俗化嘗試。

葉天倫在這部片試著兼顧俚俗趣味和作者關懷,至少誠意是有的,當然看片之前知道本片遭受很多的批評,情節也確實有許多的不合理之處,這些都可以理解。但這部片就像是導演透過電影打造的一場幻夢,一場關於歷史、青春與電影類型的夢,也許從很多標準來看難登大雅之堂,但我覺得從電影的企圖和定位來看,現在這樣的處理實在也沒什麼不行的,褒貶的 界線該劃在哪裏大概也沒有固定的答案。

(觀賞於2014年四月十九日)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