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 觀後記

金馬奈派克獎亞洲觀察團觀後記(3)

《生命宛如幽暗長河》《徒刑》《接線員》


《生命宛如幽暗長河》ดาวคะนอง / By The Time It Gets Dark (2016)

泰國導演阿諾查.蘇維查康彭(Anocha Suwichakornpong)的第二部長片,其非線性的敘事、緩慢的節奏和超現實意像的運用,很快讓人聯想到同為泰國出身導演阿比查邦的作品,其午後催眠的效果也不遑多讓,但是看這部片睡去又醒來的經驗,或許正契合本片有如夢遊於潛意識般的形式。

電影從追溯七零年代政府血腥鎮壓學生運動的歷史展開, 電影中的女導演(或許是導演本人的投射)邀請當年倖存的女作家來到郊外的渡假小屋進行訪談,當下的空間(四處敞開落地窗的大房間)和過往鎮壓場景的重製(扮演軍人和學生的演員在攝影機前如拍照般擺弄各式姿態)相互交錯。攝影機成為探索歷史的媒介,同時也直接曝露在觀眾眼前。

大自然與室內空間的心理暗示和背後政治歷史的追問,就像阿比查邦的近作《華麗之墓》一般將觀眾帶到電影夢境之中。一度女導演將攝影機回頭對準了自己,開始自述幼時的超自然經驗,有如《潛行者》結尾的重述,但此時電影中本該固定的攝影鏡頭卻緩緩移動了起來。或是在林中散步時透過剪接蒙太奇創造出的自我對望,或是剪入梅里葉的《月球之旅》的超現實段落,本片爬著對電影的記憶和歷史翻入另一層時空,導演自言本片是「一封給電影的情書」。

電影進行到一半忽轉成偶像男星的流行MV、俊男美女間的情感流轉與男體迷戀,一分為二的結構也讓人想到阿比查邦的《熱帶幻夢》。前後兩段的連結一個是女作家追憶當年一起抗爭的男同學,兩人併肩走著但特寫下兩人的手卻從沒碰在一塊;類似的鏡位在後段卻換成男女明星的十指緊扣,兩相對照下不同時代的情感表達與記憶似近若遠。另一個連結是中間插入一段先前導演和女作家開場戲的重拍段落,同樣的空間與對話卻換成濃妝演員和不同鏡位,展現歷史追尋與重製的斷裂。

真正貫穿全片的是一位不斷換工作的女孩,她穿梭在電影不同段落之間,好似《戀愛症候群》中處在平行時空的同一角色,分枝成不同的可能。就像這部片前後兩半的疊合,真實的情感與歷史記憶在數位網路虛擬時代一再被沖刷複製,最後只留下似曾相識的破碎連結。





《徒刑》Apprentice (2016)

這部關於死刑的電影有如奇士勞斯基《殺人影片》的後半部,死刑執行的細節,與帶出的情感與道德衝擊同樣是影片重要的動力,不同的是缺少了犯罪者的角度對照,而是把觀點放在死刑執行者身上。片名直接指出了某種傳承的關係,初上任的年輕獄警原本是負責管理一般的受刑人,卻不自禁地將眼光放在死囚牢房和行刑室,以及負責執行死刑三十年經驗的老獄官身上;監獄不同空間的分隔是有效的引導,角色背景與心理動機隨著情節進行逐漸浮現,直到最後主角以徒弟的身份站上了前輩的位置。

本片預告即已揭露主角從未謀面的父親多年前正是這座監獄的死囚,老獄官則是當年吊刑的執行者,故事一如預期地走上角色尋找父親身影的套路,獄警在片中見證每一次絞刑的執行都像是重現父親的死亡之路,而行刑官隱約成為代替父親的身影。兩人交換著男子氣概的認同默契,但面對殺人的衝擊,主角不斷想像父親臨死前的恐懼,同時又洞察並質疑行刑官強硬外表下的良心不安。角色身負秘密的懸疑安排與情節走向不出意料,但兩個不同父親形像的複雜認同,讓人物顯得更加令人尋思。

劇本看似用簡單的思維處理死刑議題的論辨,國家的角色像是淪為被忽略的背景,但其實國家體制無所不在,自幼喪父的主角經歷了幫派與軍隊的洗禮,監獄則又是另一處以權力規訓的場所,主角的人生反應了一位被社會歧視的死囚之子走向尋求另一個父親形像(國家)認同與庇蔭的旅程,其間的矛盾在於你要付出多少的人性做為代價?對照之下主角的姊姊則是選擇另外一條路打算離開這個國家,導演的批判立場在此不言而喻。

本片是新加坡導演巫俊峰的第二部長片,全片以英文和馬來語發音,兩位主要演員也皆來自馬來西亞,算是華語作者某種跨文化視角。紮實的劇本和演員稱職的演出,跨國資金與技術合作下頗為熟練的場面調度與製作成色,讓這部看來中規中矩的電影比預期還更有意思。

(可惜我看的試片並非戲院正式放映的拷貝,畫質打了很大的折扣)




《接線員》The Receptionist (2016)

導演盧謹明長年在英國攻讀藝術,本片取得英國與台灣兩地的資金並在倫敦拍攝,故事描述留學生Tina畢業後留在英國工作,在全球金融海嘯的影響下求職不順,又頓失家人金援,經濟壓力下她不情願地進入華人開的非法按摩店從事接線員的工作,目睹其他流落異鄉的女人出賣肉體的辛酸危險,她自己的道德堅持也一再地動搖。

故事像是一場窺看社會邊緣黑暗的道德歷險,也是角色進入陌生階層團體中放下成見獲得友誼與認同的套路。全片沒有太多身處倫敦的現實感,大部份情節都發生在封閉的住宅,非法工作提供角色躲藏的動機,色情按摩院變成了某種遺世獨立的空間,嫖客來來去去各種光怪陸離的性交易,各個按摩女不同個性與背景的對照交鋒,有種或可稱為「倫敦妓院回憶錄」般的寓言氣氛。

紀培慧演出Tina的台式小清新的氣質,放在這樣的現實情境中多少讓人出戲,尤其她所面臨的道德困境和其他角色的悲慘遭遇相比實在差太多,很難說有多少有意義的辯證。電影收尾處從一連串倫敦的街景接到Tina家鄉高雄六龜的景色,頗有海外夢碎回台灣最好的召喚意圖。只是世界兩端的對照缺少了更大的視野,故事推展則是可想而知的以關注邊緣人的眼淚來完成電影觸發觀眾同情與反思的道德任務,角色塑造多少因此顯得公式化與平板。

不過陳湘琪演出的高傲按摩女,她和按摩店老闆的衝突關係,接客的矛盾與手腕,和主角Tina的對立與和解,到最後吐露角色心聲,有不少展現演技的空間,真是難得看她演出這麼drama的角色,值得一瞧。

本片來不及報名今年的金馬獎, 因此沒有任何提名項目,正式上映則要等到明年。

(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