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回顧奇士勞斯基《藍白紅三部曲》

節錄:

2020年中,因國際疫情的影響,台灣院線塞滿各類經典老片重映,在此脈絡下《藍白紅三部曲》的重映並不算特別值得提及的事件。然而四年前三部曲在台上映修復版時,英國才剛表決通過脫離歐盟而震驚全球,讓三部曲結尾在英吉利海峽發生的船難成為引人遐思的預兆。隨後川普當選美國總統開啟了新一波孤立主義,引致之後的中美貿易戰。直到今年年初英國才完成漫長的脫歐程序,新冠病毒的全球疫情又席捲而來,全球化機器被迫減緩甚至暫停運作,全世界處在前所未有的隔離狀態。在全球化概念再次遭受嚴峻挑戰的此時,重看《藍白紅三部曲》也多了一層反思的趣味。

三部曲的主題和時代背景反應了九零年代初期歐洲統合的歷史進程,1993年底歐洲聯盟正式成立,第一部《藍色情挑》於同年九月首映,隔年《白色情迷》《紅色情深》也陸續發行(以下簡稱《藍》《白》《紅》)。這是波蘭藉導演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第二次以歐洲資金在國外拍攝的電影計劃,當時波蘭才剛於1989年完成民主化,並走向市場經濟,原本透過國家補助並以政治寓言為創作題材的波蘭導演們,面對了完全不同的市場與拍片生態,奇士勞斯基的出走正是對現實變化的反應。

因此《藍白紅三部曲》多少是製片與行銷導向的企劃:藍、白、紅取自法國國旗的三種顏色,電影也依非正式的說法,將三色和法國格言的自由、平等、博愛連結在一起,這種組曲式的拍攝概念,來自於讓導演在西方聲名大噪的波蘭時期電視劇《十誡》。法國、波蘭、瑞士三地的資金,不但決定了三部曲的拍攝地點,也選用了分屬三地的演員,三部片的女明星成為不同版本電影海版的視覺焦點。電影延續前作《雙面薇若妮卡》的歐洲藝術電影風格,美不勝收的攝影以三個主色分別主導了三部電影的視覺,加上長年合作的配樂家澤貝紐·普萊斯納(Zbigniew Preisner)譜寫的華麗又充滿靈性的音樂,三部曲是奇士勞斯基形式調度的火力展現,也是藝術電影創作與行銷上的範本。

全文請至 The Affairs 編集者新聞網站閱讀

回顧奇士勞斯基《藍白紅三部曲》

(完稿於2020/6/26,刊登於《週刊編集》2020七月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