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 觀後記

噗浪記-賈克大地(Jacques Tati)

以下是整理自去年11月2號在噗浪上寫的關於賈克大地(Jacques Tati)的小筆記。

喜劇是很難拍的,發笑是很直接的反應,看各人的口味和個性有所不同,和觀影當下的情境也有關係。喜劇也是我的罩門,我很難去單純地享受笑點的串連,也很難去界定什麼是好笑的什麼是不好笑的。在好不好笑之餘,其實還是要看創作者在笑點背後的思維和展現的個性,內裏的東西是比笑話本身還更能讓我記得。賈克大地的作品就我個人的眼光來看並不是會讓我瘋狂捧腹大笑的那種喜劇,更何況很多設計或許已經有點老氣了,但是重點是他獨特的性格和電影中展現的眼光。

首先想到的是一種類似童稚的純真,不管是郵差還是于洛先生,都讓我想到古早的默片或是卡通。主人公總是像頑皮的小孩處在他自我的世界裏,關注著簡單純粹的玩笑和嬉鬧。這樣的性格也被有意地拿來和現代社會中社會化的人們做出對比,于洛先生總像是個破壞者,但卻是不帶惡意的,導演對現代社會也沒有強烈的批判意味,而是把世界當成一個大的遊樂場,以他的眼光來重新審視。雖然到後期于洛先生的活力和搗蛋性格越來越少,社會化逐漸明顯,但他的純真還是以一種優雅的方式成熟並留存著。

另外看《夜間學校》(Cours du soir – 1967),雖然是沒太多內容的短片,但也可看出賈克大地著力在對人的觀察,並轉化成電影中喜劇的元素。即使他的電影創作是有主觀社會意識的,但呈現出來的一些笑點還是反應了他對人性的興趣以及表演的熱情,那是一種相對而言自然不經算計的情感。當然文化和時代的差異,讓他的作品和我之間拉開了一點距離,或許這增加了一些魅力。

在作者的情感和表演之外,他對場景的運用也是重點,從《胡洛先生的假期》(Les vacances de Monsieur Hulot –1953)中那渡假屋中的一些設計,到《我的舅舅》(Mon oncle – 1958)中現代化的房子,更不用說《遊戲時間》(Play Time – 1967)裏驚人的佈景。在《遊行》(Parade - 1974)這部最後作品中場景相對簡約,但可看出賈克大地眾多人物的流動和場景變幻的有機性如何創造出喜劇效果和電影幻境很有興趣。這讓他的作品在節奏和影像上有更多的魅力,這對電影這個媒介來說是很重要的。當然這手法和他關注現代社會生活的主題可說是合為一體,更顯力量。

其實為什麼說《豆豆假期》(Mr. Bean's Holiday – 2007)最後一幕會有賈克大地的fu,不只是有海灘而已,而是豆豆從車陣上頭走過去那一景就頗有賈克大地那種場景有機變換的味道,更何況也讓人想到《車車車》(Trafic – 1971)。

以上亂亂的筆記暫記到這裏。

延伸閱讀:Blog on Cinema: 旅行-移動影展小記(2009/1/3)

留言